GeoWHY 人生苦短,爱生活,爱唧哦歪

2010-05-18

By Hedgehog's Parchment

双曲线

谁说平行线永远不会相遇,至少平行线还一直相依相伴吧,那双曲线不是更可怜,它们叫分道扬镳

Hongkong Day 1 049

有时候,生活就是别太认真别太投入感情,一认真一投入你就输了
有时候,别对生活抱太大期望,指不定哪个期望就是失望的陷阱


2010-05-17

By DOU

北京的地铁换乘到底是有多麻烦?!

堂姐在深圳工作,每年会到北京出差两次,每次都会专门过来请我吃饭。

他们公司的宾馆一般定在慈云寺桥,坐地铁到鸟巢这里是从1号线换10号线再换8号线。

每次我姐姐都会在国贸那一站出来后重新买一张票再进去,因为她每次都会迷路。。。


2010-05-17

By 半亩方塘

被捆绑的人生

这世上总有一些东西,你割舍不了,抛却不掉。生活在如沼泽般泥泞粘稠的情感里,呼吸着重若千均的空气,你唯一能感受到的只剩下无力。

很多想做的事情不能做,很多想做的梦不敢做。每一次冲破阻碍换来的代价,只会是头破血流后支离破碎的冲动和热爱。处在这样的社会、无法断念的羁绊,在一次次忍受孤独、彷徨、失落、憋闷后,眼前的世界被涂满灰色。

有时候很想高声嘶喊,有时候很想放弃一切。那些所谓的东西,加诸在身外的牵挂、纠缠,那些五彩斑斓的伪装、留恋,到头来,敌不过一声呐喊带来的心灵解脱。

你的周围,有他、他和他。他们一直在身边,干扰着你,影响着你,纠缠着你。终其一生,你不过是躲在虚幻的泡沫里做着美丽新世界的幻梦。每次试图戳破气泡,却又立刻被新的气泡包裹。只有在只身一人时,在午夜寂静时,才能发觉真实的自我在蠢蠢欲动。

所有你幼稚的、希望突破的东西,都会在你变得成熟时,紧紧包裹住你。

既然无法换一种人生,就赶紧换一种生活吧。我已经被捆绑的够多了。

标签:

相关日志


2010-05-17

By HELLO STRANGER

关于民族和宗教问题的报道中宣部、新闻总署有严格规定

在这个被各种内向情绪填斥的伪文艺博客里写下这样长段的句子我也感到很无奈。标题是总编的批注,昨晚成稿,今早则被要求换稿。从玉树回来快一个月,一直没有写任何东西。这篇采访手记的提要是编辑设计的,我只是照着自己的见闻写了出来。考虑到刊发的媒体原本就是体制内,我已经写的很委婉了。虽然我觉得这稿子一点也不敏感,但谁知道中宣部们是怎么想的呢?经朋友提醒,我找到网上盛传的真理部关于地震报道的各条指示,看来《凤凰周刊》大篇幅对僧人救灾的报道只能是个案,其他的媒体大概也在进行自我阉割。

之前收到东珍的约稿,要做与人权相关的报道。今天又换了说法,怕是话题敏感得罪政府,但依旧要往人权上靠,写起来很是纠结。我原本不是个擅长文字的人,打擦边球的活儿便更是费力。

和玉树有关的所有活儿里,只有良心良品和影展最为轻松。前者被我无止境拖欠,后者被别人无止境拖欠,想来自己还是不够上心。小黑在写的一本畅销书稿里想化用我的故事,标题无敌的长:《如果可以,我愿意自己开车去  —— 地震救灾:集体主义到个人行为》。我想了很久,还是觉得自己像个观光客,最多套用“多背一公斤”的说法将之美化为“公益旅游”。但是相较于我在孤儿院遇见的那位获得华赛金奖的某摄影师长枪短炮的到处漫游,等待或者制造一些令人动容的画面,我这旅游也许还不那么令人失望。

又想起上周和《师大观察》的小盆友们做的分享,小光说他对我当时发的一条推记忆深刻,我却记不得了,大致讲的是藏区的宗教和法律。看着自己培养起的小记者们有了我和前辈们所期望的公民意识和批判精神,反倒是百感交集。他们提出的很多问题我都无法解答,或者说心里明白却不知怎样讲述。每个人都在试探着谎言与真相的边界,不论是我,还是每个动笔写故事的人。

—————————————————————原稿分界线————————————————————-

记者来信:高原上那一抹红云

乂爻

从玉树回来,每当视线被大都市繁杂的色彩侵扰,便会想起高原极度简洁的色调,碧蓝的天空,红色的僧袍,灰黄的草原,大块的、浓郁的色彩填充着视界。和这种视觉上的简单相一致的,是人们的情感,高原藏民爽朗直白的性子。他们也哭泣,他们也伤心,突来的地震夺取了许多生命,却不能带走他们对生的希望、对善的渴求。这里上演着一幕幕足以感动中国的故事,他们有个统一的名字:阿卡。

在最初的时候,上万僧侣活跃在结古镇参与救援,街道上、山坡上、安置点到处是一抹又一抹的绛红色。僧侣们的自发救援起初并不被媒体注意,或者“被不注意”。等到我发现许多已看不到救援队的废墟上还活跃着僧人们抢救财物的身影和结古镇拥堵的街道上活跃着自发疏导交通的僧众时,我才明白,这些从四川、云南、甘肃赶来的僧侣们是如此热爱他们的土地和人民。他们日夜兼程,不辞辛劳,风尘仆仆,用双手刨出生的希望,用真挚和诚恳回应镜头。他们不言,却胜似千言。

在我到达玉树的凌晨,是加措活佛收留了我这个二十岁的小丫头。半夜两点的跑马场依旧繁忙,这里安置了数万难民,各路医疗机构、部队、民间组织在这里安营扎寨。加措活佛和他的康巴爱心利民协会在地震后第二天便赶到结古镇投入救援。世界各地的信众为玉树筹集了近两千万物资,加措活佛和他的师父顿珠法师带领着广大僧人清点物资、统筹资源,在跑马场支起炉子,每天烧水熬粥供给附近受灾的藏民。为了把物资送到山区最需要帮助的灾民手里,加措的车队避开结古镇白天拥堵的交通状况,每天深夜出发,去到少为人关注的村落,在天亮时分组织受难村民有序领取救灾物资。从台湾来的安姐是慈济基金会的志愿者,也是活佛的信徒,她心疼地告诉我,活佛每天都只能睡上四个小时,根本顾不上吃饭。

在玉树,我看到强大的宗教力量是如何平复受灾的藏民们内心的悲伤。那些白发苍苍的老者,在失去亲人和屋舍之后老泪纵横。我想他大概是会绝望的吧,然而当活佛握住他的手,拍着他的肩,他便扑腾一下跪倒在地,我在他眼里看到的分明是慰藉和希望。

我也有幸经历一次火葬。禅古寺1名活佛和22名高僧在地震中圆寂,在山顶残存的佛学院施行火葬。窜起的火焰灼热着每个人的皮肤,从坍塌的库房抢救出的酥油被不断投入火葬台,空气里弥漫着酥油和躯体燃烧的味道。我们这些从平原来的外来人都感到轻微的缺氧,以至于忘记拍摄。这意外的遗忘使我得以更为真切地体会这一时刻的庄严,身边的喇嘛们念着超度亡灵的经文,从四处赶来的藏民扑倒在地,不断磕着长头,满眼是泪。两天后的夜晚,当我盘腿坐在帐篷里与北京来的志愿者一道跟随加措活佛为死去的亡灵进行祈福法式时,由宗教延伸出的静谧和安详随着烛光摇曳浸透到在场的每个人心里。这一刻,我知道,对于玉树的广大藏民来说,最好的心理干预其实就是宽宏的佛法。

对于大部分喇嘛来说,他们也许并没有听过“志愿者”这个词语,却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志愿精神的真谛,那就是爱和奉献。


2010-05-17

By 亚克蜥

jquery的append原来是move

其实这也可以作为一道题:
<div id=”a”>aa</div>
<div id=”b”>bb</div>
<script>
$(function() {
$(‘#b’).append($(‘#a’));
$(‘#a’).append($(‘#b’));
});
</script>
上面的代码运行之后,HTML是什么样?
答案是(外加一个js报错):
<div id=”b”>
bb
<div id=”a”>aa</div>
</div>
想清楚了,append原来是move。

← Before Af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