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WHY 人生苦短,爱生活,爱唧哦歪

2013-01-15

By Asiapan Talks

從心篇:隨庵瑣憶(董橋)

從心篇隨庵瑣憶

2013年1月13日

隨庵瑣憶-絹本羽扇仕女

隨庵瑣憶-絹本羽扇仕女

舊院落舊人物舊故事,隨庵老早不在了,台北師範大學那邊那條小巷子也變遷了,畢竟過了五十多年。沈茵找出一張黑白老照片,隨庵院子裏的留影,每張臉都很小,小得像新五號鉛字:隨庵主人南溪先生和師母站在中間,一邊是沈茵和她舅舅,一邊是老穆和我。春節了,大門兩邊掛春聯,師母種的兩盆桃花開得燦爛。天冷,南溪先生穿着棉袍胖了一大圈。沈茵說照片是師母給的,夾在相簿裏夾成古董。南溪先生那時候六十多,清癯溫文,長年微笑,兩道濃眉黑裏透出不少銀白,鼻子高,嘴唇薄,一席話老花眼鏡脫了又戴,戴了又脫,一派民初文人的帥氣。是沈茵舅舅的好朋友,愛藏書,愛藏硯,愛藏溥心畬的字和畫,溥先生的作品掛了好幾幅,經常換,箱子裏多極了。大二暑假沈茵帶我去隨庵,南溪先生說我相貌身型跟他年輕的時候相似,前世都是廟裏挑水掃地的小和尚,囑我有空常去聊聊天。那年寒假他南下嘉義看朋友還繞來台南探望我,住了三四天小客棧,天天和我吃館子逛古寺。南溪先生熟悉歷代文人畫,文人字,說他一生偏愛詞人墨卿筆下那份清氣:「一竿瀟灑,得我真情,幾枝清翠,去人俗念!」有一回隨庵客廳掛起文與可一幅墨竹,先生說宋代墨梅墨竹是獨立畫科了,整整斜斜不專於形似而獨得於象外,蘇東坡揚補之趙孟堅鄭思肖畫梅畫竹畫蘭總是流露意趣性靈,審美尺度跟工整艷麗的花鳥畫大不一樣了。文與可是文同,宋代名家,字畫都精,草書寫了十年不得用筆之法,路上看見鬭蛇恍然悟道。善山水,善樹石,善人物,善花卉,善翎毛。蘇東坡說文與可的畫「梅寒而秀,竹瘦而壽,石文而醜,是為三益之友」。隨庵那幅墨竹是南溪先生江浙老家舊藏,一九四八年妹妹帶去香港,一九六三年托人帶到台北給哥哥保存:「東坡論文同畫竹是『詩不能盡,溢而為書,變而為畫』,你看看這幾竿竹子像不像詩?像不像字?」先生問我,也在教我。隨庵是日本式老平房,不大,很舊,前院兩株金桂長不高,花季桂花也不盛。盆栽很多,玫瑰牡丹夏天秋天開得熱鬧,師母親手種的。後園養了許多瓜菜,豆棚歪歪斜斜,蕭索的柳樹下圍了半圈黃泥種韮菜,種蕃茄,師母說南溪先生愛吃韮菜,吃蕃茄炒雞蛋。客廳也小,很明淨,樊增祥寫的「隨庵」齋匾亦歐亦顏,重拙峻厚,說是戰後冷攤上巧遇買了做自家堂號。南溪先生藏硯幾十枚,都藏在書房玻璃櫥櫃裏,書桌邊粉牆上掛金冬心寫的「硯田」兩字,漆書,豎寫,不大,沈茵舅舅送的,古拙得很也漂亮得很。還有一幅金農畫的墨梅扇片過年才拿出來掛,楠木鏡框,精緻極了。前輩讀書多,學問大,都風雅,都會玩,高攀他們一角衣襬細心領教不難學會一層皮毛。那些年拜訪隨庵儘管不算頻密,一壺茶一頓飯的親炙我已然受益不淺。南溪先生常常慨嘆國破家散,寄身海隅,吟風弄月談不上,撿幾片落葉挑幾塊斷瓦消磨幾個靜夜算是福份。台北殘舊,百廢待興,人人刻苦耐勞,生活樸實極了,一碗陽春麵一個滷蛋南溪先生和老穆和我可以走一天路逛幾十家古玩店舊書坊。老清朝的線裝書老民國的舊雜誌多極了。南溪先生相熟的字畫舖好字好畫慢慢看,慢慢學。有一回,高高一叠扇片斗方堆裏南溪先生撿到溥心畬一張工筆設色仕女圖,蠅頭工楷抄錄了四首七絕,才八行信箋那麼小,俏到天上去了。先生一臉春光,老闆陪他高興,說是溥先生的絕品,找了好幾天找不到,原來夾在小名家這堆小品中:「怠慢,怠慢!」南溪先生塞了幾張十元新台幣給他,匆匆把畫收進布袋告辭了。舊王孫這樣小的小畫小字隨庵紅皮描金箱子裏藏了不少。杖頭小手卷也好幾件。還有小冊頁。山水中堂十來幅,說是溥心畬大畫不必多要,應酬筆墨多。北平恭王府時期一些工筆設色雜卉反而稀世,真逸品。書法大的小的都矜貴,寒玉堂對聯宣紙寫的那些小對聯大半神妙,可以收,是溥先生的絕品。沈茵舅舅經手的小對聯聽說好的都讓南溪先生先挑走。我和老穆是窮學生,半張都買不起,南溪先生囑咐我們讀的書倒是全讀了。他說中國這些老學問老情趣抽空親近一下也就夠了,時代翻新了:「你們學好外國語文開拓知識視野最是緊要,多了謀生的本錢。老中國積弱多年,不僅洋務要辦好,西洋典章制度道德操守都要借鑑,都要在意,記住了!」南溪先生常說溥心畬留學德國,滿腹經綸,無奈從來甘為前清遺老,信仰理念多有局限。他說溥先生婚姻生活不暢快,心情多了幾層鬱悶,天天盤膝作畫寫字,人生悲歡離合都化為筆底風雨,不然日子過得更難堪:「仰瞻屋漏痕,連雨垣將撲;卑濕移釜甑,朝菌已生餗。不如陶令宅,猶得伴松菊,寒玉堂詩集中感遇九首正是這樣的感慨。」南溪先生說他沉迷溥心畬字畫迷的是溥先生新中有古、流中有源的氣韻。溥先生對學生江兆申說:「書畫都有時代風氣,要打破這種時代的束縛很難;書家中祇有一個趙孟頫,他的小行書直可超過兩宋,直入晉唐。畫家中祇有一個唐伯虎,他的畫可以超元入宋。」一九六四我畢業那年南溪先生覓得溥先生寫的擘窠大字,土紅灑金紙上一個「福」字,說溥先生這樣大的字少見,叫榜書,古名署書,又名牓書,宮闕門額上的大字,後來招牌書法也叫榜書。我聽江兆申先生說溥先生教他寫詩,說五言詩要沖澹,七言詩要雄蕩,古人所以說「五言汎汎如水上之鳧,七言昂昂若千里之駒」。教江先生寫字溥先生說榜書要「緊」,小楷要「鬆」。隨庵這幅大字「緊」得我至今不忘。離開台灣我在南洋住了快一年,靜叔牽線讓我買到幾幅溥先生的字,拍了照片寄給南溪先生看,先生說南天還能找到這樣好的溥心畬,緣份真深。來了香港生活漸漸穩妥,我陸續收進溥先生一些小畫,工筆仕女寫意倩影都是冊頁那麼小的小品。還有秋園雜卉,淡彩花草,工麗驚人。幾十年轉眼流逝,南溪先生起初兩三個月還通一次信,慢慢疏闊了。沈茵說兩老年邁多病,旅居澳大利亞的千金回台灣帶他們過去長住,隨庵藏品大件的沈茵舅舅高價收購,小件的南溪先生捨不得,都帶走了,說是留給女兒賞玩。遷澳沒幾年老先生辭世。再過一兩年師母也走了。溥心畬字畫我賣掉了一些還珍存了一些,年事漸高,戒之在得,看得上眼的書法繪畫儘管不少,價格已然陌生得要命,佔有慾念冷了一大截。偶爾碰見一兩張精緻的小品還是動心。友人鍾志森畫廊裏一幅于非闇玉蘭花又小又精,我喜歡,他不賣。溥心畬這幅絹本羽扇仕女一見傾心,很想要,他割愛了。早年隨庵客廳掛過一幅跟這幅很像,依稀記得也是壬午一九四二前後的作品:「碧天時見片雲行,梧葉風來露氣清。夜半空庭涼如水,月華團扇不分明」。民國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四十四歲到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五十二歲,溥先生都住在北平西郊宛平縣馬鞍山戒壇寺別莊。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八五十三歲遊居杭州。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五十四歲定居台灣。十四年後,一代才人六十八歲遊歸道山。溥心畬也是舊院落裏的舊人物,轉眼都和南溪先生一樣不在了。追念前塵,恍如隔世,不無欷歔:「少年不管,流光如箭,因循不覺韶華換」,宋詞。


2013-01-15

By 查呢

没有最差,只有更差

窗外

窗外

@handan

 村庄

@handan

 车站

这几天,中东地区多个城市空气污染指数爆表,多地迎来史上最脏天气。北京最夸张,部分监测点PM2.5值甚至瞬时破千。因为工作原因,在这次雾霾中中枪的10个污染最重的城市中,我有幸去过7个。

这次,我同样因工作原因,赶在雾霾降临北京之前,在山西长治和河北邯郸采访期间提前体验了一把污染指数达500的超级烂天气。

老实说,考虑到山西整体的空气水平,长治的空气并不算太差,甚至可能是山西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之一。为证明长治空气好,山西当地的朋友不惜用“适合人类居住”加以形容。他对长治空气的赞誉我无法接受,毕竟这“不算太差”的空气,至少也是轻度污染水平。

1月8日下午,我离开长治,乘车去往邯郸。青兰高速公路从太行山脉穿过,一路雾气弥漫,相当梦幻。但梦幻的代价是,空气能见度真的很低,以至于高速公路上许多路段的限速只有60公里/小时。150多公里的路程,我们竟然在不堵车的情况下走了三个小时。

下高速时已是晚上六点,邯郸已经在迷雾中静候多时。司机排队交费时开了会儿窗,很快,我就闻到空气中的异样,颗粒很多,混杂着煤灰和焦油味。前方,几个模糊的红字在迷雾中闪烁,待车子凑近才看清写的是“开放的邯郸欢迎您”,字底下还有一连串的树状灯,目测枝蔓蔓延两三百米。

“邯郸政府真够意思啊,在进城路口树这么大一块城市广告牌!”我说。

“什么广告牌?这是温泉中心,是个大楼。你看仔细咯。”司机说。

我擦亮眼睛,还是看不出来。哪里有什么大楼,司机一定是在骗我。我看到的只有二维平面上发光的灯管和大字。

汽车开到大楼跟前二三十米的距离时,我还是只能看到发光的灯管和大字,灯管背后的建筑实体依旧淹没在雾霾中。不过,灯管下面亮着白炽灯的杂货小铺让我相信了司机的说法,这真是一座大楼,虽然它已消失在迷雾之中……

第二天早晨醒来,我拉开窗帘,便被眼前所见震惊了。除了一片灰蒙蒙的雾霾,我什么都看不见。我戴好口罩,打开窗子,探出脑袋,希望能辨别出昨天夜里闪烁着灯光的高楼和街角的学校,但除了雾霾,什么也没有。我接着朝下看,依稀能辨别出主干道上的行人和车辆。他们几乎是在迷雾中穿行,仿佛电视剧《西游记》里的孙猴子踩着筋斗云漂移。考虑到我住在15层,当日的能见度可能不足百米吧。

我又打开邯郸市环保局网站,查看官方发布的空气污染监测数据。不出意外,几个监测点的污染指数指均达到490以上,两处监测点数值停留在500。

在这种天气里出门,真是需要勇气。戴一层3M口罩吧,可吸入颗粒物那么多,恐怕扛不住。戴两层3M口罩吧,又喘不过气来。但无论如何,我是不敢不戴口罩的。不过,走在邯郸的大街上,像我一样的“口罩党”却屈指可数,我不得不佩服邯郸人民的勇气。

1月10日,我乘高铁离开邯郸,途径污染最重的石家庄和保定,终点北京。一路所见,只能用色卡上深浅不一的黄色和灰色系来形容:浅灰、灰、黄、暗黄、屎黄、屎黄、灰白……

回到北京后,我立即流涕不止,却无感冒迹象。在北京生活六年,我从来没有得过“北京咳”,在这次的“极端天气”面前,却终于扛不住,患上了鼻炎。

老实说,在这次超级雾霾天之前,我一直觉得北京的空气质量没有大家说的那么糟糕。而我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我自诩在兰州、西安、成都、重庆、武汉、长沙等地见过更糟糕的空气。甚至,在很多滨海的南方城市,如上海、南京和杭州,我也撞见过尘埃漫天的脏空气。

最惨的经历是,在甘肃白银,由于空气太糟糕,我只能在夜里戴着口罩睡觉。即便如此,眼鼻喉因受到刺激,依旧不时咳嗽、眨眼、流眼泪,整夜难眠。显然,这样的空气已超过我身体的忍受极限,当地人却对这样的空气表示知足。他们告诉我,在过去,只要冶炼厂、硫酸厂、化肥厂一排烟,即便紧闭门窗,还是能在屋里闻到刺鼻的气味,谁也不敢出门。

两周前,我在博客里吐槽兰州的坏空气。我引用兰州当地人的说法,称之为“最糟糕的空气”。现在,我不得不自抽嘴巴,收回这个草率的判断。中国城市空气质量,实在是找不出“最糟糕”,真是只有最差,只有更差。


最好的东西,止于审美

有一些观众比如我,就是会喜欢略带悲情的狗血故事,如果是发生在“上一个年代”最好了。《纯真年代》这部电影,几乎满足了我对于此类影片所有的要求。
简单来讲,就是newland和ellen这两个人“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故事。newland是19世纪纽约上流社会的一名律师,may则是他甜美可人,天真又不失端庄的未婚妻。newland一直认为自己是爱may的,直到ellen这个他少年时代梦中情人的出现。彼时的ellen是一枚多少有点惊世骇俗的女人,预备和在欧洲成婚的花花公子伯爵老公离婚。这在当时是很不被允许和接受的,以至于ellen一出现在公众场合,就会受到人的指指点点。newland和ellen之间精神是共通的,都颇具反叛意识,于歌剧于诗歌也有共通的审美。最后的结局,当然是没能在一起。已经订婚的newland和may举行了婚礼,在一起生活了很多年。直到多年以后有再见的机会,newland也再没有勇气见上ellen一面。此处电影缓缓回到帆船的那个经典情节,ellen优雅的背影宛若雕像般纹丝不动。真是看得人愁肠百结,肠子都隐隐作痛。
这其实不是一部应该带着三观去看的电影。里面ellen的外婆就很有智慧,先是觉得“newland你怎么当年没有和ellen在一起,你看上去像是有点品味的男人”,之后又是“ellen不离婚是最好的结局啦”。旁人轻描淡写的评论,当事人该有多么波澜,即使如此还得不失体面与微笑。may和newland,是达不到soulmate的境界,看他们对事物的看待是多么千差万别就知道了。然后步入婚姻殿堂之后也平平稳稳,只是newland一辈子都在怀念ellen吧,起码电影是这么讲的。
顺便说说may这个人物,我觉得是精彩至极,她的表现几乎是“女人如何守住你家男人”中的典范,天真无辜状又点到为止,高明。其实跳出道德或者世俗偏见来看,newland从一开始被ellen吸引,到最后没办法和心爱的女人在一起,都是因为软弱,是人天生就会有的弱点。影片再荡气回肠再凄美如虹再千转百回,说到头这样不伦理的爱就是weak的,本身也是软弱的。这也告诫了姑娘们不要喜欢weak的文艺男青年,除非你有may一般的强大无辜纯真老道。
末了。深情之处,最美的在于得不到。其实我很怀疑一个人会在见不到另一个人几十年的情况下依旧保持他忠诚的感情,人都是回头既忘的动物,转转身两年后就是一条好汉。不可否认电影是美的,重温那个年代的,男猪脚是迷人的声音具有磁场的,女猪脚是反叛的颇具吸引力的,连女配角都不仅仅是打酱油而影响了结局的走向,成功捍卫了自己的婚姻。而现实度呢,很难评价。只不过电影本身,就不是人生。
还是那句话,三观神马的,都忘了它吧。只记得那几个小时带给你的起伏和震撼就好。


算是读书心得吧

原帖在这里:http://www.douban.com/note/256788489/
偶像,共和国制度之下的罗马(迦太基战争前后),罗马都是很崇尚希腊文化的,罗马上层人士都精通希腊文化并且以讲希腊语为荣。关于制度,罗马并没有完全继承那一种希腊式的minzhu,我看的那本书也是这个观点。凯撒之后的罗马其实就是罗马帝国了,制度有所变化,不过目前还没看到那里。(凯撒她就写了三本书啊三本书)
变化带来的‘进化’,其实我是受某本书的影响,现在是觉得确实这么回事。欧洲这里有常年的相互碰撞和战争,反而促进了技术的革新。举一个例子,凯撒和高卢人打仗的时候,罗马技术在那一边是最先进的。等过了一场战役之后,下一场战役高卢人马上有了“山寨产品”。又比如迦太基战争后,罗马人学到了汉尼拔的战术,基本打遍地中海无对手了。后来,也是因为有很多屡次碰撞,工业革命才率先在欧洲萌芽。我天朝的历史其实我基本不懂什么,但我天朝感觉上是一个相对比较独立和排外的文明。
我个人更喜欢的溯源,是觉得哪怕今日欧洲,很多事情都和当年是一样的。人类历史其实2K年给我感觉并不是有多大的变化,而是轮回。很多事情都继承下来了,现在的那些律师剧里面的氛围,给我感觉就有一点像罗马的元老院会议。我天朝很多年来都没有这种东西,多少年来都是相对稳定的帝制,只不过是换了皇帝。你要一下子来畅想历史上没有的minzhu,没有传承又不熟悉的东西很难推广开来。这就是现状如此的原因。其实哪怕是呼吁minzhu,也是因为自1840年开始被打破的国门开始被迫接收其它各个洲的现状,势必倾向于选择强者作为想要“山寨”的对象。
另一方便,稳定的‘帝制’开始收到各方面的压力。比如通商,个人觉得现在天朝的商业做的十分牛逼,还有网购什么的真是甩欧洲N条街(跑题了不好意思- -)。第一,和世界的交流开始越来越多,这个世界的不同也逐渐被洗刷,开始越来越一致了。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对‘帝制’提出怀疑,行事方式也会收到和其它文明交流后的影响。第二,等级在瓦解,因为人人都追求钱,看似混乱,但迟早会走上有序。在我看到有点类似于自我完善的过程。
至于战争是制度优劣的试金石,也许这点讲的不对。不过我的观点是随时update的,看书太少,想的也少,我一般是直觉觉得合理的东西就吸收了。写下这个还蛮有意思的,让我发现我对很多事情是出于隐隐约约的认识,逻辑上还没有办法完全解释直觉的走向。


2013-01-10

By Asiapan Talks

2012书事小结

年末年初,最近经常看到豆瓣上有人为一年来的购书读书情况做总结,各大报刊杂志等媒体也纷纷在评选年度图书,才发现一年又过去了。素喜淘书藏书的我,这一两年来也习惯于通过豆瓣日记记录日常购书情况。平常记过就算,不太注意回顾,今日心里一动,想给自己的2012购书也做一小结,却从稀稀落落的记录里发现,原来这一年来,自己已距离平常自诩的淘书爱好者之谓渐行渐远。2012一年,购书记录仅仅12笔,涉及25种48册而已,书款(含运费等)共计1592元RMB。

书不多,书单详列也不长,简陈如下:

董桥作品:
牛津版《小风景》、《董桥七十》、《记忆的脚注》、《英华沉浮录》
海豚版《董桥七十》、《清白家风》、《橄榄香》、《景泰蓝之夜》、《英华沉浮录》

其他依购入先后排序:
《钓客清话》、《微书话》毛边本、《无计花间住》毛边本、《岁月书香:百年中华的书人书事》、《古色今香》毛边本、《<读书>十年》、《蓝房子》、《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斐多》、《二十世纪的四种神话理论》、《书店传奇》、《坏世界研究》、《余英时访谈录》、《中国情怀——余英时散文集》、《以赛亚·伯林书信集》、《话说格林》

其中,布衣书局2单购2种5册,费168元;孔夫子旧书网1单购2种2册,费100元;淘宝东东书店2单购董桥牛津版4种7册,费702元;亚马逊3单购5种11册,费161.6元;京东1单购1种4册,费45.6元;淘宝1111光棍节购12种13册,费262.8元;实体书店(福州越洋图书城)1单购2种4册,费152元,仅占全部书款的9.5%。

另:2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这六个月未有购书。

2012书事-淘宝1111一单

2012书事-淘宝1111一单

2012书事-牛津版董桥三册

2012书事-牛津版董桥三册


← Before Af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