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WHY 人生苦短,爱生活,爱唧哦歪

2010-06-04

By FANCIES 一筐烂桃

香港生活029:脱掉高跟鞋,穿上Birkenstock(附个人照+鞋特写)

香港的夏天真的漫长,三月起开空调,大巴里的冷气一年四季都未间断。
在一个永远被小火加热着的蒸笼里生活,凉鞋可以使你暂时放松。
有暑假作业那会,穿着彩色塑料凉鞋每天在外面疯跑,下雨刻意要找水多的地方踩。
初中正值叛逆的青春期,追求一种自以为是的与众不同,所以整夏整夏的运动鞋。
荷尔蒙爆管的大学时代,开始化妆穿雪纺,练习踩高跟鞋,一切有女人味的东西都往身上招呼。
总归,自我意识产生之后,美好的东西都是穿给别人看,外表光鲜,是否舒适则一概不管。
当有一天终于明白凉鞋的舒适时,逛街却发现crocs和小时候塑料凉鞋的材料好一致。
流行的小风吹一个来回,就把一段光阴彻底的挥去。

如今对凉鞋的要求简单至极,只剩舒适二字。
夹趾凉拖已经很舒服,如果能比夹趾再舒服一点点……便好。
低头看,今年的香港街头,几乎人脚一双Birkenstock,很难不心动。
看来有极其不愿委屈自己的需求,人不在少数。
连和尚都不愿做苦行僧,在云袜外,套了活像僧鞋颜色的Birkenstock。
宣传册的贴心提示,第一天穿2小时,第二天穿3小时,以此类推。
并承诺只要穿上厚袜,便可以减缓疼痛,但刚穿的几天,真的好痛好痛。
没有理由投诉,因为人家的主旨,便是让你改变不正确的走路方式。
消费者教育和引导,就是让你削足适履,也要心服口服。
号称是走在沙滩上的感觉,号称享受永久维修,号称穿坏了还能换鞋底。
一切尚未知,但德国人确实有在买鞋前,让服务员帮你量脚的size。
尽管样貌丑陋,但穿上它就比拖鞋更有底气,堂而皇之在Lane Crawford里流连。

一边努力适应的穿啊穿,一边和友人敲讨刘若英“脱掉高跟鞋”的内涵。
究竟是为丈夫不足身段的用心掩饰,还是要彻底沦为家庭主妇的决绝。
然后又重新设计了依《再不相爱就老了》封面的婚礼主题,
那个女孩一片片撕扯着花瓣说,去爱还是不去爱,去爱还是不去爱呢?
自此渴望每时每刻都紧紧的拥抱,用尽全心去爱身边的那个人。
因为有句话狠狠击中了你:那时,我们还不知道将来会形如陌路。

图一:鸭脷洲,Vball出来,后面小孩他故意拍的,很沧桑的小娃娃。
vball
图二:一人一双。
Birkenstock

相关日志:
·FANCIES ★布偶猫在钢琴上昏倒了★ ·FANCIES ★布偶猫在钢琴上昏倒了★ ·香港生活029:脱掉高跟鞋穿上Birkenstock
·香港生活028:菲佣(附黑丝,突PV) ·香港生活027:水果狂人的香港笔记(下篇) ·香港生活026:水果狂人的香港笔记(上篇)
·香港生活025:南丫岛一半熟悉一半流离 ·香港生活024:饭盒时代的回忆 ·香港生活023:青年节的赤柱烧烤BBQ
·香港生活022:拐角没有咖啡馆的香港 ·香港生活021:香港的校服诱惑 ·香港生活020:深圳,我会在7-eleven等你
·香港生活019:香港海洋公园一条龙 ·香港生活018:薄扶林道春日事件 ·香港生活017:复活节清明节昆大丽纪行
·香港生活016:又爱又恨的香港话之二 ·香港生活015:又爱又恨的香港话之一  ·香港生活014:从头开始学英语
·香港生活013:北京重庆香港过年 ·香港生活012:《军团的女儿》及其他 ·香港生活011:记那些忧郁的足球场
·香港生活010:香港人的唔该SORRY文化 ·香港生活009:香港大学嘅食堂报告 ·香港生活008:香港美食购物初初体验
·香港生活007:香港居民身份证 ·香港生活006:香港搬家记 ·香港生活005:香港租房记
·香港生活004:港岛太平洋酒店 ·香港生活003:香港人的除夕倒数派对 ·香港生活002:赤鱲角机场活力巴士
·香港生活001:港龙航空的哈根达斯 ·香港生活000:香港代购须知2010.4 ·香港生活000:北京我爱你再见
    >>更多内容

2010-06-04

By HELLO STRANGER

六月里应该有爱

我要走近冬天的坟墓
与你在春天共舞
我要为你描述秋天的果实
让你忘却夏天的痛苦
我要托起你像初恋的夜
旋转在黑暗的长街
我要穿越你二十年的伤心
赶在死神前亲吻你
生在春天 你鲜嫩如幼芽
长在冬天 正褪去严寒
觞在夏天 有白花作伴
复活在秋天 流星也陨落
 (下载点这里六月里应该有爱

这歌终于传上来了,要听的找我要,整张专辑都给你。歌儿写的很委婉很伤感很情歌很好听,和盘古之前的风格很不一样。

长安街上没有邮局,看完升旗骑到东单寄出三张明信片。用彩虹铅笔写的卡片看起来很不合时宜,谁又规定了时宜?

穿着和去年一样的T恤,涂着同一个颜色的指甲油,顶着同样是乱蓬蓬的已经走样的卷发,骑着车在北京城里到处乱转。路过广场的时候遇上一对被带走的中年男女,他们的孩子跪在地上哭着嚷着要妈妈,在被推搡着走近警车之前,他们都朝向着主席像磕头,大声喊着我们从小听到烂熟的“毛主席万岁”。哭声、叫声、警笛声夹杂在一起,在凌晨一点空荡的长安街上显得是如此突兀。

对我来说,这一切都是巧合。我无意于拍下一张半旗的画面,这是别人的巧合。没有人悼念,没有。所谓“默哀”,真是只能在心理默默哀悼。对于所有穿着G.F.W或MAO或任何政治波普T恤的人们来说,他们在广场上看到的与其他任何一天并无区别:同样安详和谐的广场,热热闹闹来看升旗的观光客,身材标志的便衣和特警……对于这片敏感词而言,这才是常态,理所应当。

其实我们什么也不明白,我们以为自己明白,你也这样以为,难道不是吗?


2010-06-03

By miles(言他)

来北京出差要去这些好地方

朝阳区宵云路的口福居。金庸品题的火锅餐厅;一人一锅电磁炉方便卫生;2人花费200

东三环近团结湖,东四十条南新仓的大董烤鸭店。开放烤鸭间。烤鸭酥不腻。4人花费500

工体东路,茉莉餐厅。四楼天台,露天进餐。

西城区德内大街羊房胡同11号,厉家菜。主人厉善麟教授,正白旗,祖上任内务大臣。提前3月预定也许有位。最便宜200多一客套餐。

北京海淀,东海海鲜酒家。粤菜水平在北京算不错。

真不省钱,也许能去吧。哈哈。去之前得求包养咯。


2010-06-03

By 半亩方塘

神棍电影《艾利之书》

有Denzel Washington 和Gary Oldman的电影,我怎么能不看呢?Gary第一次进入我视线是在《这个杀手不太冷》,在那里面他饰演一个疯癫的警察,那种疯魔装残忍无情的人物,把Gary的魅力进一步放大了。

denzel更不用说了,第一位获得奥斯卡的黑人影帝。知道他的时候,我对另一位黑人演员小古巴·古丁也比较喜欢,可惜这么多年再难了解小古巴有什么好的作品,只是偶尔能在某些电影里看到他客串。

黑人男星里,要数我最喜欢的,肯定是morgan freeman。这老头子真是老戏骨,那种悠然自在的调调,沉稳宽容的微笑,了不得。另外samuel L.Jackson也很棒,最喜欢他在低俗小说里的那个杀手,满嘴神神叨叨,一脸满不在乎,每次杀人前都要念一段圣经。Jamie foxx也很不错,最近是在梦女郎里看到他,但一直特别想看的《雷》还没下到。

扯远了,回到主题。艾利之书开头的味道很浓,一派废土电影、末世情结。色调和光影,一直着压抑观影者的内心。主角很长时间不说话,在denzel第一次为救那个女人杀人时,逆光剪影让这个动作呈现出一直庄重感和仪式感。肯定是导演为了强调这部片子的主题–宗教而故意为之。

本来也谈不上多失望,可是越往后面看,越觉得这片子就是一神棍电影。想表达末世或后世时,宗教感化心灵抚慰人心的作用,无可厚非,反正美国是基督教国家,观众肯定能和电影之间产生connection。但这故事总得说的靠谱吧,且不说denzel因为听见声音就受到启示,找寻到世上最后一本圣詹姆斯王圣经(KJV Bible),后面Gary干嘛不多打几枪,就为了让denzel后来好复活啊?

Gary杀人时没见到吝啬子弹,怎么到了拿到圣经时,就这么小气,只发了一枪。明明见到denzel倒下去,等那性感小妞儿(这姑娘穿睡衣太性感了,貌似混血,非常有拉丁美洲狂野的味道)开车回来找他时,一副没事儿人模样继续上路。这小妞儿也是,把个车弄的四分五裂,没见自己受伤,到是顺手把赤脊这种膀大腰圆的大汉捅死。

很多细节根本经不起推敲,总不能因为要产生宗教感肃穆感,就连逻辑都不要了,就算不要逻辑,也得有个圣光照耀,上帝抚顶的情节吧。赤脊临死前非要下车,双膝跪地,是为了表现穷凶极恶的人也会受到圣灵的感召?之前也没什么细节铺垫呐。

为了表现宗教对于人心的影响,也应该让denzel最后和gary好好战一场,就这样不了了之,总让人有坐过山车刚刚要登顶突然坠下的落差感。导演肯定是想让denzel代表被上帝指派下界,引领众人的信徒,就跟摩西分红海似的,可惜这片子这么一弄,既不是科幻片,又不符合逻辑,粗枝大叶的让所有情节为主题让路,也太说不过去了。

《艾利之书》明显是一部主题先行的电影,如果你知道它要表达什么,那后面无论发生什么,都可以接受。其实它没我说的那么糟,看看还是不错的。

难道是我逻辑过头了?!

———————————–詹姆斯王圣经资料的分割线—————————-

[资料来源]英文圣经的版本演绎与文学研究

King James Version (KJV, 1611) 或 Authorized Version (AV)
英王詹姆斯钦定版圣经在英国称Authorized Version (简称AV),在美国称为King James Version(简称KJV)。詹姆斯王钦定版圣经系英王詹姆斯一世为要统合面临即将分裂的英国教会而应清教徒之请,在汉普敦召开会议,集结约五十位圣经专家进行翻译的工作,经过七年的努力,终于在一六一一年出版钦定版圣经。英文詹姆斯王版圣经的出版在政治上而言也代表英国国家主义思想高度发展的结果,英国本国子民可以阅读使用本国语言—英文—所翻译的圣经。
然而詹姆斯王版圣经因印刷厂不同而产生两种版本,这可由<路得记>(Ruth)第三章第五节看出(Hoare 275):

Also he said, Bring the vaile that thou hast upon thee, and holde it. And when she helde it, he measured sixe measures of barley, and laide it on her: and he went into the citie. (KJV, 1993: 3:15)

Also he said, Bring the veil that thou hast upon thee, and hold it. And when she held it, he measured six measures of barley, and laid it on her: and he went into the city. (KJV, 3:15)

And he said, Bring the mantle that is upon thee, and hold it; and she held it: and he measured six measures of barley, and laid it on her: and he went into the city. (RV, 3:15)

上述三节圣经选文主要差别在 he 与 she 两个字上,因而产生两个英王詹姆斯钦定版圣经的差异,即 “The Great He”和 “The Great She”两个版本。读者可以检视家中圣经是那一版本。据圣经学者研究,第一版“The Great He”版本才是标准版,而且后来的钦定本(Revised Version)则将 “she” 改成 “he”。但是后来的修正标准版圣经(Revised Standard Version)及新詹姆斯王版圣经(New King James Version)又将将 “he” 改为“she”, 连耶路撒冷圣经(Jerusalem Bible)也使用“she”. 拉丁文通俗版圣经(Latin Vulgate)也是用“she”, 只有新国际版圣经(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使用“he”, 同时注明大多数希伯来文圣经使用“he”。

事实上,詹姆斯王版并不是钦定版,真正第一本钦定版应该是大圣经(The Great Bible, 1539),因为大圣经是用大型歌德式 (Gothic)字体印成,须用链子索在教堂。虽然詹姆斯王版圣经有错误,但它还是广受学院师生及教会的欢迎;它的文体优美,朗读时,铿锵有声,颇有「韵」味,不但文学性强,而且「只翻译,不诠释」是译者的目标。它结合文学与文化传承:在一九四五年以前,它深具文学魅力,泰半英语作家皆受此版本之影响( Qtd in Olshen and Feldman 4),所以赢得「英文散文最高贵之旅程碑」(the noblest monument of English prose)头衔。从一六一一年至一八○○年约发行一百版,苏格兰于一六三三年使用此版圣经,爱尔兰则是一七一四年,美洲殖民地是一七五二年。

在早期美国殖民文学文献中,詹姆斯王版圣经站有一席之地,Edward Taylor (1642-1729)的Meditation 8: “I am the living bread”与 Meditation 16: “A great prophet is risen up” (Luke 7.16)属詹姆斯王版圣经;Jonathan Edwards (1703-1708) 在“Sinners in the Hands of an Angry God” 中引用Psal. lxxiii. 18,19: “Surely thou dist set them in slippery places; thou castedst them down into destruction. How are they brought into desolation as in a moment”亦然。 但是温斯若朴(John Winthrop, 1588-1649)<基督徒贞节之典范>(“A Model of Christian Charity”)引用Matthew vii.12: “Whatsoever ye would that men should do to you” 与I Cor. xii.27: “Ye are the body of Christ and members of their part”。 若我们将引文比对詹姆斯王版圣经和日内瓦版圣经,我们发现: Geneva Bible: “Now ye are the bodies of Christ, and members for your part”(I Cor.12.26): “If one member suffers, all suffer ith it, if one be in honor, all rejoice ith it” (I Cor.12.27);King James Version: “And whether one member suffer, all the members suffer with it: or one member be honoured, all the members rejoyce with it. ” Geneva Bible: “Therefore if one member suffer, all suffer with it: if one member be had in honour, all the members rejoyce with it.” 相较之下,温斯若朴所用之圣经则较倾向日内瓦版圣经。布朗(Michael H. Brown)也说,一六二○年登陆于普利茅资港的清教徒使用的圣经是日内瓦圣经 (i)。

在文艺复兴以前,教会掌理圣经诠释及其它宗教事宜;文艺复兴时,国家意识抬头,政教分离,但政府亦可操纵宗教。在此,让我们回顾日内瓦版圣经与詹姆斯王版圣经的恩怨。一五九九年版的日内瓦版圣经编者布朗(Michael H. Brown)在导言中指出,日内瓦版圣经第一版于一五六○年出版,一五九九年版则包括日内瓦宗教改革者最完整注释,一***四年出版末代版日内瓦版圣经。宗教改格者被迫害最严重的时代是玛丽女王。亨利八世自创英国国教,玛丽则信奉罗马天主教,她至少烧死三百名新教徒,故被称「血猩玛丽」。许多宗教改革者因之逃至日内瓦寻求庇护。之后,伊莉萨白一世继承王位,她是新教(Protestant)。日内瓦版圣经第一版虽然有意献给伊莉萨白女王,但女王对日内瓦版圣经的态度有所保留,因她支持主教版圣经(The Bishops’ Bible)。詹姆斯一世于一六○三年登基,由于反对日内瓦版圣经上对国王不利的注释,他于一六○四年二月十日正式下令重译圣经,其目的是不难理解。他的詹姆斯王版圣经至少有20% 是抄袭日内瓦版圣经,而且没有煽动性的注释 (Brown vi)。由于日内瓦版圣经比当时钦定版圣经更流行,罗得主教(Archbishop William Laud)甚至于一六一六以后不余遗力阻止日内瓦版圣经的印行。詹姆斯王版圣经终于一***○领先日内瓦版圣经。二十纪著名的诗人、文评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欧立德(T.S. Eliot)在<荒原>(“The Waste Land”)一诗中所用的圣经版本就是詹姆斯王版圣经。

标签:

相关日志


2010-06-03

By 半亩方塘

《新参者》考据

PS:强烈要求围观众geowhy大仙,请酷似sheldon的黄牛放上照片

———————————正文的分割线————————————-

作为一个读过东野21本推理小说,正在读第22本的男人,我觉得有必要发扬一下中文学习中的考据癖,原因是东野的新作《新参者》已经拍成日剧了,看到一直读的故事变成音画,很有感触啊。且不论书怎么样,我从电骡上拖下来,看第一集时,发现很多的对话和人物设定都有出处啊,这种考据的感觉太美妙了!

当然,宽叔一如既往存在感极强,很适合这类古怪的角色。

【字幕】:是的,要等到体力恢复之后进行手术

《使命与心的极限》里,作为配角出场的那位老奶奶也是肿瘤和心脏手术都要做,她的女儿女婿在考虑先切除肿瘤还是先做心脏手术。这里面的阿婆是胆囊炎和心脏手术都要做,也是要等到体力恢复之后进行手术。

【字幕】:也还有人连父亲死了都不会去看一眼的

《红手指》里,作为对比的加贺恭一郎与松宫之间的一条线在新参者里又得到使用(这才是真正的考据啊)。《红手指》里松宫和加贺是表兄弟关系,当然,新参者应该是那里面故事的延续。如果你读过《红手指》,就会知道加贺是怎样一个男人。对了,《毕业前杀人游戏》里那个破解迷案的研究生也叫加贺。

【字幕】:顺便多嘴一下我是全日本学生冠军

《毕业前杀人游戏》里,加贺好像就是全日本学生剑道冠军,那个第二个被杀死的女生也是只输给了那个有钱人的女儿。整个杀人游戏都与剑道比赛有关,其中一条线索也是关于剑道比赛时有人被下药的。

所有的故事到最后都是人的故事,有人情,讲人性的故事,不会太离谱。

最后感叹下,东野10多年的籍籍无名,把自己憋成了个社会学家啊!

标签:

相关日志


← Before Af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