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WHY 人生苦短,爱生活,爱唧哦歪

2010-06-06

By HELLO STRANGER

NGO@社会化媒体 案例分析1

终于要写一些和专业有关的东西了,不然这个博客就太狗血了……最近在写非政府组织与社会化媒体的论文,顺带把一些有意思的案例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你在这儿瞎吆喝什么呀,假正经!这个博客不一直是你在吐槽么,有谁看啊!啊啊啊啊啊啊!)。国内做社会化媒体相关研究的还真不多,持续性的研究热点也不过是微博和SNS在人际传播上的一些新现象,不痛不痒。但是换成英文一查文献,国外的研究已经风起云涌了(学传媒还是得出国啊……)。谁让流量最大的几家社会化媒体在国内都无法访问呢,我们只能对着山寨产品小打小闹。

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为NGO/NPO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发展舞台。无论是基于网络运行的创新项目,还是借助网络进行宣传、筹款的线下项目,社会化媒体无疑是所有网络产品里最为廉价却不劣质的不二选项。我和老师聊过这方面的一些想法,但终归还是败在了匮乏的理论和实践上。在快速消费和快餐阅读的年代,社会化媒体诚然可能利用“微公益”理念获取较大基数的受众关注,却难以获得高份额的活跃用户。如何在最大程度上影响受众以提高传播效率实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不过看来即便是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组织,也难逃通过持续性的内容更新以捕获网友眼球的原始做法。sigh…

话说回来,我即将开始的毕业实习到底是去媒体呢还是NGO呢……你们有靠谱单位推荐给我么……..

————————正文分割线————————–

FeelGood是美国一个由大学生创立的旨在消除饥饿的非营利组织。创办人Kristin(美国)和Talis(墨西哥)是两个二十多岁的姑娘,两人在马拉松比赛中相识,通过五年的努力,把他们的grilled cheese sandwich生意贩卖到全美27所大学,影响超过五万名学生加入到消除全球饥饿的行动中来,筹款超过一百万美元。与不俗的筹款成就相比,FeelGood的志愿者们在其他公益领域也表现出不同于常人的卓越能力。以美国著名的大学生消除教育不平等项目Teach for America为例,FeelGood成员的录取率高达75%,是全美平均录取率7%的十倍以上。

FeelGood的运营模式非常简单:学生开小店-贩卖三明治-扣除成本提交捐款-款项汇总-资助致力于解决饥饿议题的NGO-利用网络为会员提供持续性的公益课程和社会创新技能方面的训练。概括说来,这个只有四名核心成员的组织在同时做两件事:筹款和教育。在“社会企业”这个概念铺天盖地占据媒体公益版面的年代,一个持续良好的公益模式已显得不再新鲜。在年初与FeelGood的交流中,我发现最最吸引我的是这个年轻的组织如何利在理念传递、教育公众、公共关系、志愿者管理等方面广泛使用Web2.0技术实现低成本、高效率运作的。

从这个演示文稿里可以对FeelGood的项目运作有了基本了解。FeelGood从创建之初就坚信,每一位志愿者为公益投入的每一分钟都应获得回报,无论是来自精神的富足还是物质的丰盈。之前提到FeelGood将筹款与教育作为项目实践的主题内容,与之相对应的公益产出正是消除饥饿的点滴推进与公益人才和社会领袖的培养。和许多将环保、饥饿、性别平等等宏大议题作为自己行动愿景的组织一样,在朝向美好前方行进的路上,他们发现最易达成且最有实际意义的并非原本设定的美好图景,而是在行动的过程中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和他们有着相似理想的同行者。在那个遥远不可及的美丽新世界到来之前,悲观者选择及时行乐,乐观者则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慢慢前路。

这里要重点提一下Web2.0技术究竟是如何在FeelGood的总体运营中发挥作用的。

1.FeelGood Community

FeelGood网站本身提供一个类似Facebook的SNS平台,每一位FeelGood成员和分会都拥有一个帐号,拥有独一无二的个人页面和公共页面。可实现普通社交网络所拥有的博客、播客、照片、微博、在线活动等内容,并提供较为开放的外部程序接口。该社区更与FeelGood课程紧密相关,由FeelGood提供的公益课程和社会创新培训均要通过该平台实现。不同分会的成员在该平台上自由交流,并可直接向总部提出建议,编制起一个畅通而高效的内部共同网络。

2.FeelGood Challenge

Feel good world把企业机构的捐款兑换成网站积分,在平台里设置不同种类的challenge,包括理念讨论、问题解决、经验分享等等,用户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挑战并完成它,并根据其他用户的评分获取相应点数。这些积分可被自由支配,用于兑换奶酪店的烘烤架,去FeelGood Shop购买公益产品,或者直接捐出用于消除饥饿。FeelGood的网络课程便是通过一项又一项的Challenge实现,会员在领取不同公益任务的同时也对其他领域的公益议题有了普遍而深入的了解,并通过线下实践锻炼了社会创新能力。这些课程还被算入一些大学的公选课,并向公众开放,会员可在参与讨论的同时获得学分,何乐而不为呢。

(ps.在今年的大学生支教项目中,我们首次引入类似的线上挑战模式以实现公益理念传递和志愿者能力提升的双重目的,出现的各种问题令我们始料不及。愈演愈烈的刷分行为让我们在审视规则制定上的缺陷的同时,也不得不对参与者的诚信问题产生质疑。看来优秀经验的本土化还需要不断的摸索…这个再另开一篇博客来写…)

3.FeelGood Shop & Online Donate

在线募捐的模式被很多旨在消除饥饿的NGO采用,最经典的案例是One Click for One Dollar。如果说FeelGood在资金调度上有何过人之处,那就又得回到sandwich+challenge的项目模式上。FeelGood的资金来源包括贩卖三明治的营业性收入、纪念品销售、社会捐款、志愿者个人捐赠、企业捐款等。无论是贩卖三明治这一销售行为,还是制作销售纪念品,FeelGood鼓励通过培育大学生领袖参与公益实践的实际努力达成募捐目标,而非单纯接受社会捐助。

4.FeelGood on Facebook/Twitter/Youtube

这是最通用最简单最没有技术含量的一项宣传措施了,现在不管是政府/非政府组织还是企业啊学校,都拼命往社交网站上开公共页面。但真正做出特色、收获成效的倒不多。FeelGood在这方面也没什么特别之处,sigh…放一个youtube宣传视频,墙内的同学只能看到红叉叉了……

(还有一些细节稍后再补充。我看话剧去了……)


2010-06-06

By HELLO STRANGER

明信片

如果每次谈恋爱都要假装自己从未恋爱 那该多辛苦
如果寄出的明信片被人当作废纸扔掉 那该多悲剧
为了讨好一个人而否定另一个人
于是你是否要否定整个过去
我的幼稚在于试图用明信片维系脆弱的人际
你的幼稚 又比我好到哪里去
呀 这样也好 我也可以毫无负罪感的开始新的恋爱了
谢谢你啊 Mr.哦

2010-06-05

By Keep On Going

遥望下个周末

下周这个时候就解脱鸟…

然后背包上东北…

嗯,完全叽歪内容…  表明俺还活着~


2010-06-05

By 半亩方塘

悲剧的君山寺之行

这注定是一趟悲剧之旅。已经吃了N多天的外卖,今天决定换一下口味,出去逛寺庙之后顺道在路边小店吃点。所以一直拖到下午3点多才出发,到达君山寺发现寺门紧锁,我以为是要从别的地方进入。绕着寺庙找到君山公园,免费进去被蚊子苍蝇好好招待一顿,结果拍了十几张外围图片才发现还是不对。下来找到君山寺正门,拾级而上,最终发现寺庙只对外开放到下午4点,而我到达寺庙时恰好4点整。有机会我要补上。

大悲!!!

图1:君山寺大门

图2:东狱庙,就在路边

图3:君山公园,免费加衰败

图4:东狱庙(我都不知道是不是该怎么念)后墙的绿叶

图5:沿着这强往下走,差点被狗咬到,在犬吠声中我落荒而逃,囧!

图6:大德齐天。。。大圣?东狱行宫

图7:狗狗

图8:囧囧有神的小盆友,手抖了,我慌张了

更多。。。

标签:

相关日志


2010-06-05

By 半亩方塘

稚嫩时期锋芒微露的东野[5本]

每一个作家都有他未出道之前的稚嫩与不成熟,但是每次当你读到这些作品,就能嗅探出他们写作的核心、关注的焦点、倾向的情感与构筑的逻辑。最近读的五部推理大多是东野早期的作品,有的是他默默无名之时的本格推理,比如《美丽的凶器》(1992年,在《变身》与《回廊亭杀人事件》之后,与《雪地杀机》同年出版)、《过去我死去的家》(1997年出版)、《十一字杀人》(东野写于1987年,距《秘密》11年,距《嫌疑犯X的献身》还有18年);有的是兼有讽刺社会问题的私小说,比如《黑笑小说》(写于《嫌疑犯X的献身》获奖之前),《侦探俱乐部》。

最早的《放学后》让东野拿到江户川乱步奖,之后东野便开始磨练自己的文笔,培养剖析社会现实的独到眼光,87年的《十一字杀人》其实已经是他对社会问题、人性挖掘的初步探索了。

————————————————–

这几本书大多没有单行本,没出中文,不过网上都能找着。

《美丽的凶器》

这本昨晚刚读完,一平如水,波澜不惊。不像是推理小说,按照欧阳抒的话讲,更像是冒险小说。这里面,只是很肤浅的触及了运动员为获得好成绩服用违禁药品这个现象。我觉得更多的可能是东野此时还未形成自己在写作方面的价值观,没有找到自己最擅长和最渴望写的那一类故事。若从推理角度讲,这本书几乎没有迷局、诡计、手段等等东野后期标志性的颠覆情节,不过从他写翔子这个女人看,东野对女性角色的安排已经初露端倪。后期东野作品里的女人,大多心机深沉,比如《回廊亭杀人事件》里的老板娘、《雪地杀机》里受伤的幕后女人、《红手指》里的恶妇、《毕业前杀人游戏》里第二个被杀的女孩等。

东野的作品里女性角色还是占有很大比重的。

《过去我死去的家》

这本书的名字就挺拗口的。读起来总让人感觉不像推理小说,更像是恐怖小说。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过去,无论是美好的,亦或是悲哀的,都给现今前行的我们以无穷的动力。很多人希望遗忘过去悲哀苦痛不堪回首的经历,借此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可我们无奈的发觉,生命是一条永不停歇的溪流,你不可能斩断生命奔流的印记,无论它是急是徐。

“我”和沙也加都是有着痛苦过去的人,不同的是,“我”选择主动忘却,沙也加却选择竭力找活失落的记忆并背负着它们继续前行。前期东野的这些作品,大多从本格推理,逐渐过渡到探求推理之外的某些紧要事情,比如人心,人性,人情。是无所知无所觉的继续走自己的人生路还是正视曾经遭受的苦难并从中汲取力量与宽悯前行?这是摆在很多人面前的分岔路。

推理依旧简单,更多的是讲故事,利用悬疑提点气氛,利用推理挖掘主题,这样的东野已经开始蜕变。

《黑笑小说》

从名字你能想到什么?黑笑?多抽象的名字,莫非是黑色笑话,黑色幽默?这本书写在《嫌疑犯X的献身》获奖之前,这时候已经是2004年,距离他开始创作已经过去快20年了。人生的20年是多么美好的时光,东野把它们都奉献给了推理小说。就像书中写的那些新人奖获选者,东野在85年时也凭借《放学后》获得江户川乱步赏,大概那个时候起,东野如书中那些新人作家一样,自信满满,认为属于自己的时代已经到来,畅销小说家的美梦不久就将达成吧。

接下来的事情可并不是天遂人愿,屡屡入围大奖却铩羽而归,一面违心的说着只为读者写作的话,一面在心里又极度渴望获得大奖。东野后来4次入围却均遭遇失败,不是完完全全书中人物的经历么,因此这本书也确更类似于私小说,自己的影子与书中人物的影子渐渐重合,恍惚若一人。

这么多年的籍籍无名,怀才不遇,任何人都会心怀怨忿,暗地里讲着评委们的坏话,这都能理解。幸好他自己亦没有放弃,终究是在这条路上走出了名堂,大器晚成毕竟是成了。关于书里的其他章节,东野用已经较为成熟的笔调、夸张荒诞的故事竭力讽刺日本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无能药》、《显微眼》、《灰姑娘白夜行》(恶搞灰姑娘的通话)、《钟情喷雾》、《跟踪狂入门》、《临界家族》等等小短篇都很辛辣的讽刺了社会现实。

《侦探俱乐部》

这本书大概是网友自行翻译的,估计很多短篇都没译出来。主要案情的解决都是拜侦探俱乐部的一男一女所解决,但他们的出场更多的不是为了揭开谜底,而是以一个道德的审判者或者更准确一点应该是道德法庭的出席者冷眼旁观一幕幕人情伦理惨剧。每一个短篇的故事,与其说杀人手法与众不同还不如说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不幸。但未见其深刻。

《十一字杀人》

这十一字是什么?—来自无人岛上的满满杀意。此书应属东野的本格推理之作。故事确实转而又转,已经有东野后期所谓作品的最后大反转的味道了。但反转虽可,却不宜多用。有时候反转的牵强,反转的生硬,反而让人如鲠在喉,食之无味。不过还好,这个故事里,转的只是为何杀人?为何是他(她)?大概本格推理不会让读者如此轻易猜到真正的凶嫌是谁,因此总会在故事的结尾处像俄罗斯瓷娃娃一样,揭开一个又一个套子。

不过说实话,已经读过东野的20多本书,大抵的思路与侧重点,或对人性复杂的挖掘我都很熟悉了,快读不出什么味道来,还是老话说的对,再好吃的东西,吃多了也就没味道了。

标签:

相关日志


← Before Af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