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O@社会化媒体 案例分析1
终于要写一些和专业有关的东西了,不然这个博客就太狗血了……最近在写非政府组织与社会化媒体的论文,顺带把一些有意思的案例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你在这儿瞎吆喝什么呀,假正经!这个博客不一直是你在吐槽么,有谁看啊!啊啊啊啊啊啊!)。国内做社会化媒体相关研究的还真不多,持续性的研究热点也不过是微博和SNS在人际传播上的一些新现象,不痛不痒。但是换成英文一查文献,国外的研究已经风起云涌了(学传媒还是得出国啊……)。谁让流量最大的几家社会化媒体在国内都无法访问呢,我们只能对着山寨产品小打小闹。
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为NGO/NPO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发展舞台。无论是基于网络运行的创新项目,还是借助网络进行宣传、筹款的线下项目,社会化媒体无疑是所有网络产品里最为廉价却不劣质的不二选项。我和老师聊过这方面的一些想法,但终归还是败在了匮乏的理论和实践上。在快速消费和快餐阅读的年代,社会化媒体诚然可能利用“微公益”理念获取较大基数的受众关注,却难以获得高份额的活跃用户。如何在最大程度上影响受众以提高传播效率实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不过看来即便是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组织,也难逃通过持续性的内容更新以捕获网友眼球的原始做法。sigh…
话说回来,我即将开始的毕业实习到底是去媒体呢还是NGO呢……你们有靠谱单位推荐给我么……..
————————正文分割线————————–
FeelGood是美国一个由大学生创立的旨在消除饥饿的非营利组织。创办人Kristin(美国)和Talis(墨西哥)是两个二十多岁的姑娘,两人在马拉松比赛中相识,通过五年的努力,把他们的grilled cheese sandwich生意贩卖到全美27所大学,影响超过五万名学生加入到消除全球饥饿的行动中来,筹款超过一百万美元。与不俗的筹款成就相比,FeelGood的志愿者们在其他公益领域也表现出不同于常人的卓越能力。以美国著名的大学生消除教育不平等项目Teach for America为例,FeelGood成员的录取率高达75%,是全美平均录取率7%的十倍以上。
FeelGood的运营模式非常简单:学生开小店-贩卖三明治-扣除成本提交捐款-款项汇总-资助致力于解决饥饿议题的NGO-利用网络为会员提供持续性的公益课程和社会创新技能方面的训练。概括说来,这个只有四名核心成员的组织在同时做两件事:筹款和教育。在“社会企业”这个概念铺天盖地占据媒体公益版面的年代,一个持续良好的公益模式已显得不再新鲜。在年初与FeelGood的交流中,我发现最最吸引我的是这个年轻的组织如何利在理念传递、教育公众、公共关系、志愿者管理等方面广泛使用Web2.0技术实现低成本、高效率运作的。
从这个演示文稿里可以对FeelGood的项目运作有了基本了解。FeelGood从创建之初就坚信,每一位志愿者为公益投入的每一分钟都应获得回报,无论是来自精神的富足还是物质的丰盈。之前提到FeelGood将筹款与教育作为项目实践的主题内容,与之相对应的公益产出正是消除饥饿的点滴推进与公益人才和社会领袖的培养。和许多将环保、饥饿、性别平等等宏大议题作为自己行动愿景的组织一样,在朝向美好前方行进的路上,他们发现最易达成且最有实际意义的并非原本设定的美好图景,而是在行动的过程中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和他们有着相似理想的同行者。在那个遥远不可及的美丽新世界到来之前,悲观者选择及时行乐,乐观者则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慢慢前路。
这里要重点提一下Web2.0技术究竟是如何在FeelGood的总体运营中发挥作用的。
1.FeelGood Community
FeelGood网站本身提供一个类似Facebook的SNS平台,每一位FeelGood成员和分会都拥有一个帐号,拥有独一无二的个人页面和公共页面。可实现普通社交网络所拥有的博客、播客、照片、微博、在线活动等内容,并提供较为开放的外部程序接口。该社区更与FeelGood课程紧密相关,由FeelGood提供的公益课程和社会创新培训均要通过该平台实现。不同分会的成员在该平台上自由交流,并可直接向总部提出建议,编制起一个畅通而高效的内部共同网络。
2.FeelGood Challenge
Feel good world把企业机构的捐款兑换成网站积分,在平台里设置不同种类的challenge,包括理念讨论、问题解决、经验分享等等,用户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挑战并完成它,并根据其他用户的评分获取相应点数。这些积分可被自由支配,用于兑换奶酪店的烘烤架,去FeelGood Shop购买公益产品,或者直接捐出用于消除饥饿。FeelGood的网络课程便是通过一项又一项的Challenge实现,会员在领取不同公益任务的同时也对其他领域的公益议题有了普遍而深入的了解,并通过线下实践锻炼了社会创新能力。这些课程还被算入一些大学的公选课,并向公众开放,会员可在参与讨论的同时获得学分,何乐而不为呢。
(ps.在今年的大学生支教项目中,我们首次引入类似的线上挑战模式以实现公益理念传递和志愿者能力提升的双重目的,出现的各种问题令我们始料不及。愈演愈烈的刷分行为让我们在审视规则制定上的缺陷的同时,也不得不对参与者的诚信问题产生质疑。看来优秀经验的本土化还需要不断的摸索…这个再另开一篇博客来写…)
3.FeelGood Shop & Online Donate
在线募捐的模式被很多旨在消除饥饿的NGO采用,最经典的案例是One Click for One Dollar。如果说FeelGood在资金调度上有何过人之处,那就又得回到sandwich+challenge的项目模式上。FeelGood的资金来源包括贩卖三明治的营业性收入、纪念品销售、社会捐款、志愿者个人捐赠、企业捐款等。无论是贩卖三明治这一销售行为,还是制作销售纪念品,FeelGood鼓励通过培育大学生领袖参与公益实践的实际努力达成募捐目标,而非单纯接受社会捐助。
4.FeelGood on Facebook/Twitter/Youtube
这是最通用最简单最没有技术含量的一项宣传措施了,现在不管是政府/非政府组织还是企业啊学校,都拼命往社交网站上开公共页面。但真正做出特色、收获成效的倒不多。FeelGood在这方面也没什么特别之处,sigh…放一个youtube宣传视频,墙内的同学只能看到红叉叉了……
(还有一些细节稍后再补充。我看话剧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