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WHY 人生苦短,爱生活,爱唧哦歪

2013-12-15

By Asiapan Talks

禮物(董橋)

禮物

2013年12月8日

美國藏書家羅森藏書票

美國藏書家羅森藏書票

威利愛種花,英國人習性。寓所門前園地不小,處處嫣紅,晚夏斜陽一照很好看,連他那張臉都酡然泛起酒艷。六十好幾快七十了,老伴走了他賣掉城裏傷心老宅遷來小鎮養花養書養日子。是我的朋友布賴恩的叔叔,一生藏書,縹緗萬卷,晚年靠郵遞賣書,沒有字號,不做門市,口碑相傳,生意夠他飯飽酒香。我跟他常常通信郵購舊書,彼此講信用,書寄來看了合意郵政局匯錢給他,不合意原書退還。版本知識豐富,文壇掌故又熟,老式打字機打出來的信長的短的都有趣,像書話,像人生雋語。布賴恩說威利叔叔早年自費出過好幾本小冊子,一冊一篇隨筆,手印十數本,簽名送朋友,布賴恩借過幾本給我看,寫培根,寫斯威夫特,寫斯特恩,細筆描述他收藏他們作品的趣事,學問多,議論少,文字淡,很出色。都是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印的,買不到了。我問過威利,他說他原先留了一套,布賴恩拿走:「前些年威爾遜坊間遇到寫斯特恩的那一冊,有我簽名送給一位老前輩,老前輩去世,藏書都散出來了。」那天聽說威利從舊箱子裏找出一套王爾德全集,札納朵夫精裝,十多冊郵寄麻煩,布賴恩開車帶我去看,李儂也去。老先生剛巧在花園裏忙,滿頭大汗,滿手污泥:「抱歉,不能握手,」他說,「是該戴手套,戴了手套卻感覺不到花木的生命,我討厭。」他匆匆跑去圍牆一角扭開水龍頭洗手洗臉。威利很高,偏瘦,老花眼鏡架在鼻翼上,兩眼炯炯,濃眉花白,兩道法令又長又深,笑起來滿臉皺成炭筆人像素描。他家佈置素樸,客廳飯廳加兩間大書房全是書櫃,書也多,整整齊齊分門別類,一排排皮裝書脊繽繽紛紛成了一幅幅大畫。老先生說老伴不在,兒女遠去,他情願他的家不像家像個工作室,這樣心裏舒服些,室外種花,室內養書,不求溫馨,但願實際:「我和書裏的人在一起。」那套王爾德全集真漂亮,說是札納朵夫作坊裏老師傅心血之作,黑皮燙三色花草,線條亮麗,李儂看了傾心,兩三句話議好價錢她買了。那天我在威利家只買兩三本書,依稀記得一本是叙事民謠,皮畫封面,貼一幅田園風景。還有一本是培根散文集,收五十八篇,小小一冊,封皮典雅得不得了。威利說這樣的袖珍經典十九世紀出版過幾種,倫敦幾家裝幀作坊喜歡裝幀這種小書,爭妍鬥艷,說是裝幀師傅專拿這樣的細活考驗徒弟的手藝。布賴恩一聽很快在幾個書櫃裏多找出四五款袖珍經典,李儂要了一冊濟慈的《聖阿格尼斯節前夕》。那個節日是一月二十日之夜,相傳那一夜少女唸經祈福可以夢見未來夫婿。布賴恩從來孝敬他叔叔,小時候天天到叔叔家借書看,結了婚不久也做起舊書買賣生意。那天威利說要帶我們到鎮上吃晚飯,布賴恩怕叔叔勞累,情願獨自開車出去買了一大堆炸魚炸土豆三明治啤酒咖啡回來大家吃。老威利真是舊派人,很講禮數,布賴恩一出去買吃的他趕緊進去洗澡換衣服,穿得整整齊齊出來陪我們吃東西。真叫吃東西,他說這年頭不時興用膳了:”No one dines anymore, they just eat.”。聽說是老牛津,讀經濟學,在錢莊做事做了好多年,戰後跟人合伙做皮革生意,還投資給朋友開文具店,自嘲說到老擁着一屋子舊書販賣古人寫在書頁裏的夢。老先生會彈吉他,愛唱民歌,喜歡研究各地民間小曲小調。李儂要他彈,他彈了,彈得真好,手指靈活極了。李儂要他唱他也唱了,聲音低沉蒼涼,很動人。李儂想聽《倫敦街頭》,老先生輕聲伴着吉他唱,李儂聽得感動,兩眼濕潤。《倫敦街頭》曲子好,歌詞好,老歲月裏人人都會哼兩句。歌詞裏那個穿破鞋撿報紙的老人李儂說形象深刻得不得了:「昨天的報紙講述昨天的新聞」。那個老去的女人也落寞,髒髒一雙手,爛爛一身破,拎着兩個手提袋踽踽回家。十一點一刻,通宵咖啡館裏又看到那個老人,捧起茶杯順着杯子的圓邊凝望那堵牆出神:「一杯茶喝掉一小時,孤零零一個人他蹣蹣跚跚回家去」。威利撥着琴絃輕聲責問你憑什麼說你寂寞說你分不到太陽的光茫?讓我牽着你的手走過倫敦的街頭,帶你看一些街景讓你改變你的初衷。老先生說他妻子生前也喜歡這首歌,有一回在特拉法爾加廣場餵鴿子,一個老頭裹着一件破大衣夾着一堆破報紙走過,她看着他的背影緩緩遠去,一陣激動一個箭步追上去給了老頭兩個英鎊:「老頭愣了一下回過神來頻頻稱謝,說他會帶着她的慈悲上天堂!」都是《倫敦街頭》唱出來的善心,布賴恩說。窗外晚星稀疏,有點風,有點冷,辭出威利寓所,車子穿過寂靜的小鎮,古舊的教堂燈火闌珊,街尾酒館三五酒客站在門口道別。李儂說老威利內心浪漫,外表靜穆,一派智者風範,真少見。那回粗略看了威利家的藏書我記住了我想要的四部珍本。都比較稀有,比較冷僻,坊間書商即便有也要漫天開價。李儂勸我一部一部跟威利談。我寫信先問拜倫第二部詩集《閑暇時刻》,桑格斯基精裝,一八○七年初版,第二十二頁第二行是”Those tissues of fancy”,不是初版第二次發行的”Those tissues of falsehood”。第一次發行的初版比第二次的貴一大截。威利回信要我容許他想一想。我不催促。我照常跟他買些舊版小書。三四個月過去,老先生來信開了一口價要我慢慢考慮,說他不會賣給別人。我朝打七折的方向陪他進退,心中期待的是打八折。威利心地好,我不忍心斬太深。我和他的友情清淡而真摯,我們議價於是多了轉圜的空間。那部書結果八五折賣給我。老先生寄來《閑暇時刻》也寄來那部詩集的市場售價紀錄。我們的成交價符合當時的供求狀況:他少賺一點點,我多付一點點。威利說買書人未必個個是書癡,賣書人也未必個個都愛書,他是愛書的書癡也是愛書的賣書人:「一買一賣,一來一往,兩份愛心湊在一起,買賣少了一份俗氣,我的銀行存款多了一份洩氣!」他說無所謂,他喜歡這樣。這股風度老威利跟老威爾遜很像。不像的是老威爾遜是鬧市裏的書商,生意做得大,老威利是書齋裏的書商,買賣不圖多。老威爾遜活到九十二歲。老威利八十三歲辭世。我想要的那四部珍本最終只要到兩部,剩下的兩部一部威利太喜歡了,不想賣,另一部他說他肯賣,價錢沒辦法壓低。那是真話。幾十年過去了,我在書市上偶然遇到那兩部書,售價快步上升,我更嫌貴,索性不要。書講書緣,不必強求。這樣淡泊的心情威利信上寫了又寫。他說人生是一份一份上天的小禮物堆起來的,有的合心意,有的不合心意,橫豎給了你,合意的和不合意的都是你的了,你不能不要,不能退掉,總要欣然接受,釋然擁有:「老伴驗出絕症那天,她淡然一笑,我滿心傷痛,她說這份禮物她收下,要我別難過,說我們這輩子收過不少合心意的禮物了。」老威利說那一刻,他悟出了人生的深意。我在威利家裏看到十多部美國藏書家羅森Thomas William Lawson的藏書,都貼了藏書票,都是名家精裝本。威利說羅森是大富翁,大藏書家,寫過論金融股市論企業合併的書,是十九世紀末葉二十世紀初葉波士頓股票市場翹楚,最富有的時期他起高樓,建高塔,闢庭園,一九二五年六十八歲貧病而終,家裏窮得要命,藏書陸續流進書市裏,每一部都精緻,都珍貴:「羅森那些人生禮物我在坊間看到一份買一份,提醒自己要惜福,要知足,要積穀。」那些書老威利都不賣。老先生辭世好多年了,我在美國偶然遇到羅森舊藏的一部莎翁宗教德育名句選注《Religious and Moral Sentences from Shakespeare》,一八五九年初版,也貼羅森藏書票,倫敦著名裝幀店W. Root & Son裝幀。這本選注本我記得威利也有,英國藏書家舊藏,姓名記不起來了,李儂借回家讀了好幾天滙錢買了,說很好看,說書裏還夾着一大串含羞草,也許是威利花園摘的,都乾枯了,很脆。記得威利花園裏薔薇最多,木蘭花也水靈,桃紅色,淺淺的,像宋人院畫,很工巧。


2013-12-08

By 半亩方塘

激战

故事是乏善可陈的,张家辉与梅婷直接没有情感上的联系,最深的羁绊是在小姑娘身上。彭于晏和高捷之间的父子关系,又缺乏必要的铺陈显得突兀,所谓的缘由让王宝强以一种戏谑的方式和会所的小姑娘的旁白托出,不够诚心,缺乏逻辑。

最核心的关系,是程辉和林思齐之间的关系。他们俩像是父子,又像是朋友。但亲嘴的桥段显得不伦不类,到底是林思齐点燃了程辉,还是小女孩的羁绊让程辉无法释怀。如果说是林思齐的坚持让程辉重新看到自己的浑噩,那实际上林思齐与程辉只是泛泛之交,并无更多的交集,程辉既不是在林思齐身上看到他年轻的影子,也不像是师傅为徒儿找回场子。

彭于晏从头到尾的坚持与执着好像找不到托力的地方,显得空泛又虚弱。他像是一个单线条人物。程辉帮助梅婷母女是出于好心,喜欢小姑娘是出于善意,但这段关系最后也是不了了之。最大的问题在与,从头到尾,电影的高潮始终绵软无力,让人摸不清楚。彭于晏力战安志杰好像不是高潮,但也不是反高潮。如果是反高潮,必然需要放到最后,可后面还有一段程辉出战的场面。如果说程辉击败安志杰是高潮,那故事的主旨便落到程辉的那句话上,“几十年我都好像没活过”。如果是这样,核心应该是如果不算活过,怎样认清这个事实,以及如果再找寻活过的感觉。

全片最好看的段落,在我看来是程辉重新开始训练的那一段。所有的训练,重复,最动人的地方,不在于中年失意男人的奋发,也不在于年轻偶像的卖肉,而是机械重复的枯燥训练中升华的意志之美。在每一次的耗尽全力,每一次几乎无法做到,每一次摔倒爬起来继续的努力之中,是意志在发挥关键的作用,也是意志使得机械训练上升为美感的表达。

打拳,就是男人用以征服女人,征服世界的一种方式。拳击的美感和引人之处,在我看来,恰恰不在于力量的宣泄。当然,力量一定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可更让我欣赏的,是自律。是常年如一日的枯燥训练,精确的机械重复背后的意志的流露,是台上进攻与防守之间的理性转换。没有人该相信拳击手是笨蛋这种愚蠢的说法。全片最迷人的一副影像,在张家辉独自坐在拳馆里抽烟,镜头让大片黑暗包裹着他,独独给他一个侧面的光。在所有年少无知,裘马轻狂的犯错背后,是生活给予的失意潦倒,困顿无奈的代价,在枯燥乏味的艰苦训练背后,是超越平常历经人世才能懂得的智慧。意志是唯一的光芒,情感只不过是意志的动机和表现。

勇士好在化繁为简,既然我无法说明白许多事情,我只好好去讲述亲情的故事。激战贪心,想要把亲情、友情和拳击融合在一起,这是很大的挑战。如果做得更纯粹,想来会更好。张家辉越老越有味道,那些线条分明的肌肉背后,才是一个男人最大的魅力,努力与坚持的意志力。


2013-12-08

By 半亩方塘

激战

故事是乏善可陈的,张家辉与梅婷直接没有情感上的联系,最深的羁绊是在小姑娘身上。彭于晏和高捷之间的父子关系,又缺乏必要的铺陈显得突兀,所谓的缘由让王宝强以一种戏谑的方式和会所的小姑娘的旁白托出,不够诚心,缺乏逻辑。

最核心的关系,是程辉和林思齐之间的关系。他们俩像是父子,又像是朋友。但亲嘴的桥段显得不伦不类,到底是林思齐点燃了程辉,还是小女孩的羁绊让程辉无法释怀。如果说是林思齐的坚持让程辉重新看到自己的浑噩,那实际上林思齐与程辉只是泛泛之交,并无更多的交集,程辉既不是在林思齐身上看到他年轻的影子,也不像是师傅为徒儿找回场子。

彭于晏从头到尾的坚持与执着好像找不到托力的地方,显得空泛又虚弱。他像是一个单线条人物。程辉帮助梅婷母女是出于好心,喜欢小姑娘是出于善意,但这段关系最后也是不了了之。最大的问题在与,从头到尾,电影的高潮始终绵软无力,让人摸不清楚。彭于晏力战安志杰好像不是高潮,但也不是反高潮。如果是反高潮,必然需要放到最后,可后面还有一段程辉出战的场面。如果说程辉击败安志杰是高潮,那故事的主旨便落到程辉的那句话上,“几十年我都好像没活过”。如果是这样,核心应该是如果不算活过,怎样认清这个事实,以及如果再找寻活过的感觉。

全片最好看的段落,在我看来是程辉重新开始训练的那一段。所有的训练,重复,最动人的地方,不在于中年失意男人的奋发,也不在于年轻偶像的卖肉,而是机械重复的枯燥训练中升华的意志之美。在每一次的耗尽全力,每一次几乎无法做到,每一次摔倒爬起来继续的努力之中,是意志在发挥关键的作用,也是意志使得机械训练上升为美感的表达。

打拳,就是男人用以征服女人,征服世界的一种方式。拳击的美感和引人之处,在我看来,恰恰不在于力量的宣泄。当然,力量一定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可更让我欣赏的,是自律。是常年如一日的枯燥训练,精确的机械重复背后的意志的流露,是台上进攻与防守之间的理性转换。没有人该相信拳击手是笨蛋这种愚蠢的说法。全片最迷人的一副影像,在张家辉独自坐在拳馆里抽烟,镜头让大片黑暗包裹着他,独独给他一个侧面的光。在所有年少无知,裘马轻狂的犯错背后,是生活给予的失意潦倒,困顿无奈的代价,在枯燥乏味的艰苦训练背后,是超越平常历经人世才能懂得的智慧。意志是唯一的光芒,情感只不过是意志的动机和表现。

勇士好在化繁为简,既然我无法说明白许多事情,我只好好去讲述亲情的故事。激战贪心,想要把亲情、友情和拳击融合在一起,这是很大的挑战。如果做得更纯粹,想来会更好。张家辉越老越有味道,那些线条分明的肌肉背后,才是一个男人最大的魅力,努力与坚持的意志力。

相关日志


2013-12-05

By Asiapan Talks

蛇盤兔(董橋)

蛇盤兔

2013年12月1日

都說胡適的字不難仿製。未必。鄭秉珊說胡先生寫的是東坡體,東坡用筆沉鬱,結體雄渾,胡先生筆姿娟秀,像他的文章,條理清暢,卻少了耐人尋味之趣:「大概是留學美洲,現代人的氣息太重了」。胡先生身邊友人愛說胡先生寫字學鄭孝胥。鄭孝胥書法雄健豪放,風貌自立,胡先生講規矩,不很像。仿製的胡適坊間常見,仿得好的七分像,仿得劣的一味學胡先生一捺一撇,稍一誇張,露出破綻。昨天老穆來我家聊天,帶了一張照片給我看,拍胡先生的一幅字:「翠微山上的一陣松濤,驚破了空山的寂靜。山風吹亂了窗紙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頭的人影」。這首詩胡先生寫過好幾張,有的有上款,有的沒有上款。老穆照片裏這張沒有上款,說是江浙一位朋友的朋友拿出來,想賣,開價很高,老穆沒買。乍看確是胡先生的字,細看,捺捺撇撇火氣大了些。不買妥善。胡先生的字市場炒貴了,仿品聽說多得很。我膽小,真胡適先當假胡適衡量,只有張充和先生家裏的胡適我看了踏實。老穆說朋友的朋友還有一幅齊白石玉蘭花,也說是胡先生的舊藏,鈐了「適之」小印章。這樣美麗的故事拍賣圖錄上一寫一登,玉蘭花落槌價兩百萬不稀奇:「聽聽都過癮,」老穆說。早年灣仔愛蓮榭的程先生有一幅齊白石草蟲也說是胡先生藏過的,昆明西南聯大一位同學應急賣給程先生,程先生說畫是真迹,舊藏是假托。我們那時候剛讀過台灣雜誌上胡先生寫的一封長信,寫給夫人江冬秀,詳細叮囑遷出紐約寓所要注意的事情,第四項說家中藏畫讓兒子兒媳婦挑選他們鍾意的拿走,其餘玻璃框裏的都拆出來打包裝箱。書房小廂房裏那幾卷請懂畫的紀五看一看,決定哪些可裝箱,哪些可留給夫人送人:「其中有張大千送我的一幅明朝的畫」,胡先生意思是要裝箱。那封信接着說:「齊白石死在大陸上,他的畫在台北很少人懸掛,但我知道,收藏的人還不少」。我和老陶和程先生都留意了這句話:胡先生編過齊白石年譜,家裏藏幾張齊白石不奇怪,一張都沒有反而奇怪。五、六十年代齊白石的畫台灣掛的人不多,藏的人不少,沈茵舅舅做書畫古玩生意,人脈廣,識見富,經手轉賣給日本收藏家的齊白石聽說很多,有大有小,都不尋常。舅舅從日本也買回不少吳昌碩,說台灣老一輩收藏家都捧吳昌碩,買吳昌碩。吳昌碩一九二七年下世,算是晚清名家,家裏掛吳昌碩不犯忌。我寫愛蓮榭程先生那篇小品老穆替我找出來,叫〈胡適的牽掛〉,收進《今朝風日好》。他問我〈又見史湘雲〉裏寫的史湘雲還有沒有往來?史湘雲應該加引號,只怕加了難免不好玩了。是張紉詩先生家裏吃大閘蟹喝紹興酒醉倒在沙發上,張先生從此叫她史湘雲。那天晚上客人多,南宮搏先生也在,他吃了幾隻螃蟹嫌麻煩,拉我到陽台上抽煙聊天,我們說起易君左先生,說起易先生的舊體詩寫得好。南宮搏的《觀燈海樓詩鈔》那時候剛出版,我嫌太薄,馬先生也說可以重編,編得厚些。我向來稱南宮搏叫馬先生,他原名馬彬,又名馬漢嶽,筆名不少,我記得的是史劍,易君左是他的好朋友,還有左舜生、熊式輝、鄭水心。左舜生先生我見過一次,跟隨馬先生去拜訪,《自由陣綫》雜誌好像還在,不久聽說又回台灣了,一九六九年病卒台北。老民國的大聞人,年邁不減書卷氣,國語帶鄉音,對晚輩很和善,言談中說起蔣老先生和陳辭修副總統他有許多深刻的看法。馬先生說起左先生政見上一位夙敵,左先生微微一笑淡淡澄清了幾樁訛傳,半句涼薄話都沒有。那幾年寄居香港的聞人名士不少,有些馬先生似乎很多往來,好幾次要我一起去聊天我都沒空,錯過了。六十年代這裏謀生不易,我天天忙於應付幾份差事,人都成了時間的奴隸,朋友交往也少了,史湘雲常罵我不解人情。沒辦法。闊別三十多年那天在吉米廚房跟她重逢,我們又多了一些往還。依舊那麼坦率,依舊那麼熱誠,她說她這輩子注定是一桌「流動的饗宴」:「各方友好隨時移駕品嚐,聚散隨緣,離合注定,不必介懷。」我知道她讀文學,也知道她會畫中國畫會寫舊詩詞,更知道她去過美國在宋美齡讀過書的那家大學拿了碩士學位。此外,史湘雲的家庭背景婚戀狀況我從來不清楚,也從來不打聽。吉米廚房相遇那天她提起她在報上讀我寫的剔紅漆器,說她父親留了幾件雕漆香盒給她,「改天找出來給你過一過目」。隔了兩三個星期史湘雲約我到文華喝下午茶,帶了八九件明代剔紅香盒給我看,說她不懂文玩也不藏文玩,要我全都拿走隨便付她一個價錢了事。我沒要。那些香盒都是上上佳器,有幾個還帶了明代年款,很珍貴,很少見。我勸史湘雲好好保存,不可賤賣,不宜送人,說不準來日她懂得漆器懂得欣賞一定高興得不得了。又過了好幾個月,史湘雲有一天來電話說她要去一趟美國替她後媽辦些事,也許沒那麼快回來,美國有了地址會寫信告訴我,囑咐我那年的新文集一出版給她寄一本。聖誕節前我寄了文集也寄了一部寫明代漆器的書給她,希望她從此認出她父親留給她的那些香盒多麼稀世。史湘雲很快寄了一部介紹英國著名書房的畫冊給我,說是讓我多寫些書齋清趣的隨筆小品。信上還說她在加州一位台灣朋友家裏借了幾本吳魯芹散文,很好看,朋友說吳魯芹跟我相熟:「他說董橋寫過吳魯芹,通信很多。等我回香港記得讓我看看那些舊信,一定好看。」吳先生的來信我悉心保存了一大叠,確實好看。先是我寫信邀他替我主編的月刊寫稿,他寫了,我登了,讀者讀了喜歡,他高興,我更高興,從此他寫的文章都讓台灣和我同步登。我們通信頻密,吳先生下世了出版社希望出一冊《老吳小董魚雁集》,我沒同意,畢竟是很私人的信札,日子再久遠了再說不遲。「老吳」、「小董」真是信上的稱呼,從陌生禮貌的「先生」慢慢演變出來的熟悉。美國去了一年多史湘雲回香港匆匆跑來我家看吳先生的信,有幾封毛筆寫的她喜歡,借去影印說是讓那位台灣朋友也看看。吳魯芹的字真漂亮:小字漂亮,給我寫的條幅也漂亮,學貫中西的文士書法,豎看平看都典雅。史湘雲說她從小學國畫,學書法,學詩詞,最後最樂意的還是寫毛筆字,難怪馬先生在張先生家裏看她寫的詩頻頻稱讚字好。「詩呢?」史湘雲故意追問。「我說了不算,」馬先生笑笑說,「張紉詩說了是定論。」史湘雲的詩詞都求張先生刪改,張先生是嶺南才女,做詩填詞出了大名,馬先生應對得體,不愧老薑。史湘雲那陣子得空常常約我喝茶聊天,偶爾忍不住抱怨她父親去世之後家裏紛爭不斷,害她整天忙着磨磚對縫。舊式家庭這樣的煩惱古今常見,人物似曾相識,故事似曾相識,史湘雲聰穎過人,居心仁厚,處理這些事體我看不出結局會壞到哪裏去。有一回,她拿了好幾款窗花剪紙給我看,大大小小剪得精緻漂亮,說是托人在大陸民間搜羅了好久,有老民國的手工,有易幟後的新作,仔細一看,「蛇盤兔」剪紙佔了一大半。「蛇盤兔」剪紙是歷代民間風行的剪紙題材,有的是一條盤旋的蛇盤住中間一隻兔子,有的是兩條首尾相交的蛇盤住口銜艾草的兔子。史湘雲說蛇能蛻皮,是永生圖騰,兔子繁殖能力強極了,象徵子孫繁衍,艾草祛病消災,視為神草,三者相配,寓意吉祥。她還說蛇和兔是最吉利的婚配屬相,蛇男娶兔女是上好姻緣。我猜想她收集「蛇盤兔」剪紙別有深意。起初她罵我亂猜,只說喜歡這個花樣的剪紙藝術。聊了大半天終於說出美國那個台灣朋友是她的男朋友,生肖屬蛇,她屬兔。我恭喜他們天作之合,蛇兔呈祥。她抿嘴一笑,一臉羞赧。不久史湘雲回美國了。臨行,她要我簽幾本書給那位生肖屬蛇的情人,說他多年讀遍我的書,父親一生當老師,跟胡適之同鄉同學,父親不在了,美國家裏胡先生的字還在,寫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滿江風浪夜如何。今朝試卷孤篷看,依舊青山綠樹多」。小斗方,民國三十年寫的,我看過照片,那是真胡適了,一捺一撇明秀極了,寫朱子的詩很般配。


2013-12-05

By Asiapan Talks

蜜餞(董橋)

蜜餞

2013年11月24日

溥心畬絹本《池塘生春草》

溥心畬絹本《池塘生春草》

台南求學那些年聽過信裕軒,嚐過烏糖香餅,乾果蜜餞。日治時代大正年間開的老字號,過年過節去看望朱約農老師,師母總要拿出一小盤給我們解饞,紫蘇梅,甘草李,化應子,大仙李,都可口,也生津,閩南話台灣話叫「鹽酸甜」、「鹹酸甜」,跟兒時菜市場蜜餞店裏賣的一個滋味。前兩天傅玫台南過來帶了好幾款,說是給我重溫五十多年前府城風情。紙袋上印的三個招牌字很漂亮,裝上這些伴手禮品古早味道濃得很。老鋪在民族路,分鋪在府中街,一個在赤嵌文化園,一個在孔廟文化園。赤嵌樓和孔廟是舊識的舊地,那時候古樹參天,牆垣殘老,遊人疏稀,談戀愛常去。年前重到,翻新了,亮堂了,旅遊車一大排,蓮霧樹下冰果攤影子都不見。傅玫說台南她喜歡,比台北台中古樸:「別挑剔了!」傅小姐今年幾乎都住台北,住台南,美國懶得回去了,大陸春季秋季拍賣會還愛看,先來香港玩兩天才北上,回程再過來歇一歇又飛台北,飛高雄。她說台灣是最親切也最像樣的中國人地方,隱隱約約幾分老民國韻致,出了鬧市殘山賸水處處是遠古的回眸久違的叮嚀。「你們那個世代的克難歲月縱然消亡,」她說,「傳統裏素樸的根莖還沒有枯萎。」傅玫畢竟時髦人,半輩子西洋教育感化深沉,偶然幾度回望,小風疏雨瀟瀟地,玉樓還見吹簫人,那份驚喜沈茵說是太動人了。初到台灣她是新客,事事多靠沈大姐照拂,住了兩三個月她比沈茵更台灣,沈茵腿不好,少走動,許多雜務反而要傅玫打點了。都那樣,西方世界住久了,青春的裙襬一旦緩緩隱入歲月的彎角,斑駁的門巷隔鄰的夜話驟然化成魂牽夢繞的渴想,不回去看看不安心。傅玫說去年冬至她在美國一位中國太太家裏吃韮菜餃子,韮菜是台灣種子種出來的,甘香撲鼻,吃了二十二顆還嫌少:「那天晚上我回家想起往昔許多舊人舊事,忽然很想去台灣看看。美國事情忙完了春節一過我趕緊飛台北。」沈茵到西華飯店看她。傅玫說沈小姐像個大姐姐,台北有些地方也像極了她小時候住過的上海,心中一陣溫暖:不走了。台灣民主了,政治生活儘管擺脫不了「奉天承運」的封建意識,傅玫說幸虧我們上了年紀的人求的不外安居樂業,柴米油鹽安頓停當,風聲雨聲讀書聲終歸比燭影斧聲好聽多了。劉大任上星期從美國給我來電郵說,他最近搬到鄉下,報紙雜誌少看了,也很少上網看新聞,世界越來越小越遙遠,這個月底回台灣,為的只是台灣還有親弟妹:「年輕時的政治激情,如今似遠處一縷炊煙,風一吹,便散,了無痕跡」。傅玫常去沈茵家借書看,她說先是看梁實秋看林海音來了台灣寫的書,接着看陳定山看周棄子看高陽,近來倒是細心拜讀溥心畬的寒玉堂詩詞了。她說沈大姐集藏溥先生寫的小張詩箋三四十張,一半是南渡前舊作,一半是南渡後墨迹,裱成了冊頁,江兆申先生題了簽還寫了一段跋文。傅玫喜歡溥先生這樣的小詩箋,坊間一張都難找,我家珍存兩三張,早年收藏的。沈茵那本冊頁第一張裱了溥先生絹本幽蘭小畫,跟詩箋一般大小。那年她在東京買到那幅畫,不久我在香港覓得一幅尺寸相仿的《池塘生春草》,也是絹本。「池塘生春草」是謝靈運《登池上樓》詩句,下一句是「園柳變鳴禽」。沈茵說可惜她那幅不是畫園柳,跟我這幅成不了一對。溥先生作品年來拍賣會上炒上天了,文人氣息那麼濃的文房逸品市場終於消受了。這回誠軒北京拍賣溥先生一幅寫意神品,我和傅玫都想要,都買不到,省了錢了。是一九五○庚寅年作品,水墨枝杈,朱錠點梅,疏疏落落十多朵,有含苞,有盛放,說是「庚寅秋八月,東鯤客舍夜話,以案頭朱錠寫梅並題」,題的是:

半窗疏影欲黃昏,落落花開帶雨痕。
五柳已枯三徑改,義熙無復舊柴門。
凌烟姑射雪霜姿,隴上風清月落時。
今日春光誰作主,不應仍發向南枝。

溥先生晚年隨意點染之作多佳品,行草也蒼健。沈茵告訴傅玫說,六十年代她和她父親住台南,父親一位老朋友是溥先生的故交,家裏掛的《紅梅報春》跟誠軒這幅很相近,也題了長詩,不知道是不是同一幅。沈家台南舊居我讀書時代常常去,市郊一條荒村,矮矮的磚頭房子,左邊一圈牛棚養了幾頭牛,說是租給了隔壁種田人家。我們幾個同學吃沈茵燒的菜吃了好幾年,她包的餃子也好吃,後院榕樹下廚房飄出來的香味人老了還忘不了,像他們家掛的沈寐叟書法:「這是寐叟少有的精筆,」沈老先生說,「乾裏潤出煙水氣!」老先生舊藏一件書法竹刻秘閣,刻的也是沈寐叟寫的詩,說是民初竹刻家刻的,不署名,沈茵至今還珍存。老民國好幾位竹刻家都刻得好,刻得不多,不容易找。三十多年前香港黃老先生雅齋樓上有一件竹秘閣是那時候竹刻家張志魚刻的,行楷甚佳,老先生猜想是瓶齋譚澤闓寫的,下角只刻「志魚」圖章。秘閣上那三行詞論我認出沈寐叟書裏寫過,回家一查《海日樓札叢》果然查出來:

易安跌宕昭彰,氣調極類少游,刻摯且兼山谷,篇章惜少,不過窺豹一斑。閨房之秀,固文士之豪也。才鋒太露,被謗殆亦因此。自明以來,墮情者醉其芬馨,飛想者賞其神駿,易安有靈,後者當許為知己。

沈寐叟既說易安詞像秦觀像黃庭堅,說她「神駿」確比說她「芬馨」贏得了她的歡心。秘閣沒頭沒尾刻了這段話也好玩:案頭清玩,玩的正是這般飄渺的意境。雅齋那塊秘閣不知道落在誰家案頭上?沈茵父親論沈寐叟的字說,越是讀通了書看遍了世情的人越懂得領略,書法家曾農髯是一個,曾先生說寐叟的字「工處在拙,拙處在生,勝人處在不穩」。「不穩」說得好。他們是同代人,沈寐叟一八五○年生,一九二二年栍,曾農髯一八六一年生,一九三○年栍,沈氏七十二歲,曾氏六十九歲。沈寐叟也說了曾農髯書法,說是溝通南北,融會方圓,冥悟其所以分合,深得洞達二字。曾農髯的字我沒有,沈茵有,幾代人傳下來的書香,父親留了一批給她,舅舅又留了一批給她,一屋子都是。沈老先生台南家裏掛過曾農髯一幅山水,是晚年之作,用篆隸筆法點染,渴筆焦墨,淺絳設色,清爽極了,沈茵家裏還掛着。那筆字脫胎北碑,帶點隸意,得晉唐之趣,難怪八分書比行楷更好看。沈茵說曾農髯民國初年客滬鬻字期間跟她爺爺相識,她父親那時候年少,在學彈古琴,曾農髯在她父親的紀念冊上題了一首五言詩:「月印長江水,風微滴露清。會到無聲處,方知太古情」。那本紀念冊還在,我到沈茵台北家裏見過,太破太舊,找人修補了,裏頭海上名家遺墨不少,聽說大半是沈茵爺爺為沈茵父親求的,章士釗,葉恭綽,吳敬恆,都有。曾農髯題的那首五言詩沈老先生說是明代「潞王中和琴」上頭的銘文。那張琴沈茵聽人說早年在上海,如今藏在遼寧省博物館。「潞王琴」是潞閔王朱常淓監製的古琴,他字中和,號敬一,潞簡王朱翊鏐的三公子,太祖朱元璋的十世孫,世稱小潞王,追謚閔王,風尚高雅,監造過三千張古琴。我聽過沈老先生彈古琴,年輕不懂,聽不出高妙,流水的琴音頓挫之間剎那的寂靜反而聽出一番震蕩,也許那是「會到無聲處」的境界了,太古荒寒的空靈氣韻欲去還留。我年少初學鋼琴荷蘭老師常常給我灌輸頓挫抑揚的竅門,他說音色的流動勤力苦練不難掌握,流轉之間留白留出的無聲之聲才見功夫。古琴詩裏「太古情」是遠古之情,是茫茫洪荒似的一份遐思。我和沈茵和傅玫這代人都算民國人,都好古,都迷古,都戀古,《論語˙述而》說的「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魯迅〈隨想錄〉說的是貶意了:「自大與好古,也是士人的一個特性」。傅玫說她不是士人,連台南老字號信裕軒的乾果蜜餞都打動得了她的心,不說好古說戀舊應該可以了。魯迅鄭振鐸那些年搜集舊箋,印製舊箋,孜孜不倦,也是戀舊:鹹鹹酸酸甜甜百般滋味都嚐遍,怨誰?


← Before Af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