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WHY 人生苦短,爱生活,爱唧哦歪

【朗读练习】ドラマ「八日目の蝉」薫、許してくれますか



  妈妈的嗓音真的很温柔,模仿起来好难……读完这个,瞬间感觉lv up……
  有些小问题,以后有机会再重读吧。

  
  

  薫、許してくれますか。抱き上げたあなたの体をベッドに戻せなかった私を。あなたを抱いて、逃げ続けるしかなかった私を。あなたの体は暖かかった。柔らか かった。潰れそうに柔らかいのに、決して潰れない強さがあった。なんてもろい、なんて強い。あなたの体をこの腕に抱きしめながら、私はあなたに抱かれてい た。この世界の怖いこと、辛いこと、寂しいこと、悲しいこと。それに耐えていけると思った。この世界の怖いこと、辛いこと、寂しいこと、悲しいこと。その全てから、私はあなたを守ってあげる。そう思った。

  薰,你能原谅我吗?从床上抱起你就无法放手的我,抱着你只能亡命天涯的我。你的身体暖暖的,软软的。柔软的就像随时会破碎,却有着绝对不会破碎的坚韧。如此脆弱,却又如此坚强。我紧紧地拥你入怀,感受着你给我的力量。这人世间的一切不安、煎熬、寂寞与悲伤,也都无所畏惧了。这人世间的不安、煎熬、寂寞与悲伤,这一切的一切,我会守护你并带你逃离。我暗下决心。

【朗读练习】ドラマ「八日目の蝉」薫、許してくれますか

  妈妈的嗓音真的很温柔,模仿起来好难……读完这个,瞬间感觉lv up……

  有些小问题,以后有机会再重读吧。

  

  

 
薫、許してくれますか。抱き上げたあなたの体をベッドに戻せなかった私を。あなたを抱いて、逃げ続けるしかなかった私を。あなたの体は暖かかった。柔らか
かった。潰れそうに柔らかいのに、決して潰れない強さがあった。なんてもろい、なんて強い。あなたの体をこの腕に抱きしめながら、私はあなたに抱かれてい
た。この世界の怖いこと、辛いこと、寂しいこと、悲しいこと。それに耐えていけると思った。この世界の怖いこと、辛いこと、寂しいこと、悲しいこと。その全てから、私はあなたを守ってあげる。そう思った。

  薰,你能原谅我吗?从床上抱起你就无法放手的我,抱着你只能亡命天涯的我。你的身体暖暖的,软软的。柔软的就像随时会破碎,却有着绝对不会破碎的坚韧。如此脆弱,却又如此坚强。我紧紧地拥你入怀,感受着你给我的力量。这人世间的一切不安、煎熬、寂寞与悲伤,也都无所畏惧了。这人世间的不安、煎熬、寂寞与悲伤,这一切的一切,我会守护你并带你逃离。我暗下决心。


2014-02-23

By Asiapan Talks

濟慈(董橋)

濟慈

2014年2月23日

tungchiao20140223

今天是濟慈死忌:一八二一年二月二十三日他肺病死在羅馬,才二十五歲,距今一百九十三年了。一八一九年,情人芳妮遷居倫敦北部成了芳隣,濟慈身心爽快,詩興煥發,寫夜鶯寫秋頌寫希臘古甕寫無情美人。七十年代,老威爾遜書桌上放着一本袖珍詩集,印濟慈那段日子寫的這些名詩,一九二一年英國一位藏書家手工印製,只印二十一冊,每冊編號,老威爾遜那本第十九冊,不賣,說絕版斷市了。英國老派人愛讀詩。英國老派書籍裝幀家也愛裝幀詩集,大名家裝幀的精品大半是詩集。老威爾遜珍藏一部豪裝本濟慈十四行詩,封面封底燙了一百八十二朵金花,要價太貴我捨不得買。濟慈一生寫了六十一首十四行詩,余光中譯過二十首,余先生說他最喜歡〈艾爾金大理石雕觀後〉。十四行詩難寫,史賓塞、莎翁、米爾敦、華茲華斯是前輩,濟慈多有借鑑,啟發深刻。米爾敦一生只寫二十四首十四行,才情高,格局大,少年時代我的英國老師命我背熟米爾敦的十四行〈失明述志〉,說領悟了米爾敦的格律再讀濟慈不遲。一九七七年戴立克帶我去劍橋拜見他的一位老師,五六十歲的漢學家,阿瑟.韋利的門生,老師說中國方塊字一個漢字一個音,寫成韻文音樂感跟英詩大不相同:「英詩音節複雜,中國人誦讀英詩多了一層隔閡。」這層看法蔡思果先生跟我談天也談過。蔡先生說余光中是詩人,深諳中國詩詞歌賦格律,英詩也下了深功夫,剖析英詩余先生在行。蔡先生說中國學生把英詩當散文讀,讀得懂原意已然了不起:「除非從小在英美成長,英語是母語,比如葉公超。」葉先生英文從小好到老,講堂上講英詩談鋒邏輯都洋化,談艾略特的《荒原》句句發亮。八十年代中期老前輩園翁轉了一封信和一疊詩稿給我,要我看看可不可以發表。那封信行楷真漂亮,筆姿四分像梁任公。信箋是舊箋,朱絲欄深淺不勻,有點褪色,左下角「來青閣」三字朱文印章亭亭玉立,刻得雅致,印色稍淡還帶書卷氣。那些詩是英詩中譯,大半古體詩迻譯,譯雪萊的〈西風頌〉和〈致雲雀〉,譯濟慈的〈夜鶯〉和〈秋頌〉和〈希臘古甕〉,譯丁尼生的〈黑山〉和〈致雨果〉。好像還有拜倫,還有格雷,年久記不準了。譯文韻語浪漫,有幾首近體是李商隱的路子。我還來不及找原文核對園翁來電話囑我暫緩處理,說譯者發現好幾個地方譯得不妥貼,要改。中譯英詩大難,用古體近體翻譯難上加難。來青閣主人不知道是誰,園翁沒再提,我也不追問。那手漂亮行楷至今記得。中文底子那麼深,文學素養通靈通進了化境,迻譯外國詩有點委屈他了,來青閣主人想必太喜愛雪萊濟慈拜倫格雷丁尼生。園翁說雪萊比濟慈大三歲,一八二二年三十歲下世,濟慈比他早一年死,真可憐:「〈西風〉〈雲雀〉固然好,〈夜鶯〉〈秋頌〉也可誦,說氣韻,我倒偏愛濟慈的《聖愛格尼斯節前夕》。」園翁早歲留學英國,有個英國情人一生迷濟慈,一九五五年病逝,生前朗誦濟慈作品的唱片園翁還珍藏,給我聽過她讀的《聖愛格尼斯節前夕》,唱片效果儘管不合格,朗誦聲音真好聽,老先生喜歡那首敍事長詩喜歡的是情人的遺芬賸馥。他說聖愛格尼斯節前夕是一月二十日之夜,相傳那一夜少女虔誠祈禱夢中見得到未來夫君;一月二十日又是星象水瓶座開始的一天,他的情人是水瓶座,病逝那天偏巧又是一月二十日聖愛格尼斯節前夕:「造物鋪襯,絲絲入扣!」園翁走了好多年了,每回看到書架上那本袖珍本《聖愛格尼斯節前夕》我都想起老先生,想起雕花古董橢圓鏡框裏他的情人的黑白照片,那麼清麗那麼矜持那麼嬌羞。今年一月二十日聖愛格尼斯節前夕,我收到英國相熟書商寄來的春季舊書圖錄,第八十頁編號六十五偏巧是濟慈的《聖愛格尼斯節前夕》。我拜識園翁是一九六五年。園翁香港半山上那幢大廈門牌八十號,果然造物鋪襯,絲絲入扣。是犢皮上的彩繪抄本,圖錄裏叫”illuminated manuscript on vellum”,名家阿爾貝托.桑科斯基的彩繪和書法,裝了皮畫封面,還有皮製書函。Manuscript通常都譯手稿。這份manuscript不是濟慈手寫的原稿,是阿爾貝托手抄的濟慈名詩。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本冊頁。Illuminated是彩筆描繪,是冊頁裏那些工筆設色插圖和那些裝飾起首字母的小花小草。冊頁裏總共穿插十一幅工筆上彩人物小畫,首頁是濟慈肖像,最後那頁畫男女主角花前私語。阿爾貝托.桑科斯基一八六二年出生,一九三二年逝世,是裝幀著名家族桑科斯基家裏的大哥。他原先在一家金銀首飾老字號裏當文書,不久回桑科斯基裝幀作坊專做彩繪手抄冊頁,早年桑科斯基作坊那部寶石封面《魯拜集》是他手抄手繪的精品,那部冊頁不幸跟隨鐵達尼號郵輪葬身大海。阿爾貝托跟他弟弟法蘭西斯不和,轉去同行對手利威耶父子裝幀店擔任美術設計部門主管。他說他過去做的手抄冊頁他弟弟向來禁止他署名,那個時期完成的幾本冊頁都沒有他的簽名。前幾年我在倫敦書妃店裏買的那冊阿爾貝托彩繪手抄冊頁也沒有簽名。那是手抄洛威爾的《朗弗爾爵士幽冥賦》,也抄在犢皮上,也配了些工筆設色插圖。洛威爾是十九世紀美國詩人、文評家、外交家,出任過美國駐西班牙公使、駐英大使。他是著名女作家維琴妮亞.吳爾芙的乾爹,一八八二年一月二十五日維琴妮亞出世不久他寫了一首小詩祝願乾女兒繼承書香,光耀門楣。我家這部《朗弗爾爵士幽冥賦》冊頁書妃說幸虧沒有阿爾貝托簽名,簽了名要貴多了。阿爾貝托在利威耶父子裝幀店做了多久找不到紀錄,只知道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他六十多了還在店裏,這部《聖愛格尼斯節前夕》是一九二四到二五年間完成。一九二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泰晤士報文學增刊》一篇報導說,倫敦那位外國裔書籍美術家阿爾貝托.桑科斯基一生做出許多漂亮的彩繪手抄冊頁,新近完成一部做了五年的莎翁詩選,一個人包辦抄寫、畫圖、設色、裝幀,倫敦羅普森公司是桑科斯基先生的經理人。這本《聖愛格尼斯節前夕》冊頁聽說也是羅普森公司經手賣出去的,冊頁裏貼了兩位藏書家的藏書票,一位是美國羅得島州的Frederick S. Peck,一位是Paul Edward Chevalier。派克一九四七年去世。奇瓦利爾的藏書一九九○年十一月在紐約佳士得拍賣行拍賣,這本冊頁也賣了,編號七十六。冊頁尾頁註明「濟慈《聖愛格尼斯節前夕》冊頁由阿爾貝托.桑科斯基設計、繕寫、彩繪。本抄本不擬複製」,底下是阿爾貝托漂亮的簽名。聖愛格尼斯節前夕那天我看完圖錄想給倫敦李儂打電話。案頭雜事才清理一半李儂先來電話了:「看到那冊濟慈了嗎?」麗人爽利,不說廢話。她說她去看過那本原件,手藝神奇,彩繪考究,品相完美,難得一遇的珍本。她說阿爾貝托彩繪冊頁傳世極稀,價格也許減不了太多。李儂看過,我放心了。跟舊書商電郵議價議了好多天,說是冊頁二月上旬要到美國加州書展展覽,價錢議好他們可以電話通知美國展覽完了直接寄來香港給我。冊頁寄到那天我忽然憶起八十年代李儂也收進了一本彩繪手抄冊頁,我放假去倫敦玩看不到,說封皮破損裝幀師傅還在修補。「是阿爾貝托的作品嗎?」我電話問她。她說是。「莎翁十四行詩選抄?」我再問。她也說是。「一九二二年的簽名作品?」電話那一頭傳來一串銀鈴似的笑聲:「老頭子你老糊塗了,我沒有這本莎翁,那本濟慈怎麼可能歸你!」”La belle dame sans mercie”。翌日,李儂傳真傳來老威爾遜寫給她的一封舊信,說莎翁那本詩選冊頁替她跟藏書家議好價錢,封皮背面也破損,再減兩百五十英鎊,八月中當可貨款兩訖。三十多年前舊事,李儂說那位藏書家早年當文官,跟過英國保守黨首相希斯做事,業餘專收詩集,藏品極好,相熟了轉讓好幾部給她,前幾年病逝,那些藏書歸女兒繼承。我猜想藏書家跟園翁年齡相仿,園翁生前藏書文玩也歸女兒繼承,都存放在美國,大小姐悉心寶愛,說老爸心血,不忍割捨。前兩年她來香港玩,說想吃上海總會的上海菜,蟹黃小籠包,清炒蝦仁,沙鍋津白,都要,我帶她去了。席間她說她老爸喜歡濟慈,光是《聖愛格尼斯節前夕》竟然收藏了九種不同的版本,裏頭一本夾着一張黑白老照片,是她老爸青年時代在羅馬濟慈舊居的留影,身邊還伴着一位英國女子:「長得可秀麗了!」


2014-02-16

By Asiapan Talks

夏先生(董橋)

夏先生

2014年2月16日

夏志清寫的羅素與艾略特刊登不久他來信說:「此文重讀我也喜歡,總之文章寫得這樣長而讀來氣勢甚盛,應該算是不容易的。文中有時採用『中國人的看法』,其實此人非我,可說是我戴的面具也。Russell精力如此充沛,當然值得envy。Eliot一生不樂,二次婚後,人變得happy些,但也變得庸俗。」夏先生永遠是夏先生,這樣自負這樣率直這樣淵博這樣通透。他說他寫英文謹慎,英文真好。那是真的:英文練得到像他那樣明凈不妨自滿。他說他寫中文格外用心,總想着寫得乾淨清新,寫完重讀還是覺得好。那也是真的,他的中文文章跟他寫的信一樣好看,山高水長。夏先生好像從來不在意世事洞明人情練達:他的淵博是他的洞明,他的世故是他的練達。婚姻愉快了人會變得庸俗,那是深入的觀察細膩的考量,沒有充沛的人生經驗沒有這樣的體會。艾略特一九一五年娶了薇薇安,一邊在銀行工作一邊寫詩寫文章編雜誌,著名的《荒原》是那段時期寫的。離開銀行轉去掌管出版社Faber and Faber,艾略特詩作連連,著述不斷,步步奠定文學地位。夏先生說他一生不快樂是說妻子薇薇安身心衰弱,多愁多病,艾略特疲於應付,壓力很大。一九三二年艾略特四十四歲和薇薇安離婚,一九四七年薇薇安逝世,翌年艾略特拿諾貝爾文學獎,拿功績勛章。夏先生說的二次結婚是一九五七年艾略特迎娶薇萊麗,那年艾略特六十九歲,八年後一九六五年他七十七歲辭世。夏先生厚道,信裏補了一筆說如果沒有薇薇安,也就沒有艾略特那種特殊的成就了。那封信夏先生不寫年份只寫十一月四日,推算是一九八四年。下一封信裏他說他去了幾個地方開會,順便到新奧爾良住了一晚,說新奧爾良另有風味,菜餚極佳,一般人天天吃米飯,吃魚,吃蝦,吃螃蟹,跟江南相仿。他說佳餚可喜,只是年事漸大,健康大不如前,不敢饞嘴。翌年三月,夏先生信上說血壓高了,影響mood,看醫生量血壓,上壓一五○,下壓九十二。他說他「忽發奇想」,戒煙,不吃藥,做少汗運動,求血壓自動調整為正常,上星期量血壓,不吃藥的緣故,上壓一七○,下壓一百,「把我大嚇一跳」,只好服藥休息,也去了一趟匹茨堡,再量,上壓一四二,下壓八十八,「堪稱正常矣」。我主編《明月》頭兩年夏先生應我邀約寫了幾篇文章,我們還沒有見過面,見面是一九八三年八月中旬了。他來信起初稱我「董橋吾兄」,慢慢改為「董橋吾弟」、「小董吾弟」。夏先生跟吳魯芹先生一樣,說寫信稱呼光兩個字、三個字不順當,要四個字讀起來才順口,吳先生叫我「小董」不加「吾弟」加「如晤」,夏先生倒愛寫「吾弟」了。吳先生還說六個字也好聽,比如「適之先生道席」。想想也對,雙數比單數穩健。兩位前輩都是文章大家,下筆都躊躇,都考究。我寫信給他們談了正事常常故意品評文章,說古道今,博取他們回信隨便回應兩句讓我長長見識。這樣拋磚果然引得了不少美玉。有一回,我給夏先生寫信說寫文章講靈氣講學問之外還要有一點邪氣。夏先生回信說:「此說以前從未聽過,想想很有道理」。他說大概「邪氣」即是艾略特所謂的wit,加上中國魏晉文人那種不與世俗苟同的風格。他說多恩John Donne是最具邪氣的詩人,讀來味道不同,蒲柏Alexander Pope刁鑽尖刻,面貌一本正經,骨子裏也邪氣:「我寫文章很candid,不說假話,可能腦子較人靈活些,看起來也帶點『邪』。」夏先生順水推舟,說有些人只懂西文,中國文化毫無所知,文章寫不好;有些人國學根底深厚,西洋學問白紙一張,寫的文章也難令人心服。多恩確是玄學怪才,落筆大膽,愛憎分明,情詩寫得最好,辯才也高。蒲柏體弱背駝,才華蓋世,待人刻薄,翻譯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出大名,一生名句多得不得了。一九八四那年我組稿出奧威爾名著《一九八四》專輯,請夏先生和幾位名家各寫紀念文章。夏先生寫了,許多人讀了讚賞,他很高興,來信說文章是我逼出來的,是他第一次討論西洋小說,一寫寫了這樣長,「應向你致謝」:「高克毅來函,謂此文比George Steiner那篇好,聽了很高興。年初台港此類文字很多,大概要算我這一篇名列冠軍。」夏先生有一封信說他喜歡人家稱讚,說”we all live on praise”,真好玩!他信上說的Steiner是喬治.斯坦納,當代鴻儒,著名教授文評家,七十年代英國讀書界熱門人物,我追讀他的著述追了好多年:「同吾弟一樣,我對猶太intellectuals頗感興趣,哥大各院師生一半都是猶太裔。」夏先生說斯坦納博學善文,近年對猶太問題太感興趣,立論不免偏激:「他的第一本書Tolstoy or Dostoevsky我真喜歡,後來的文集可能都比不上它。」記得我讀斯坦納也先讀《托爾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英國學院裏一位學長說學術著述寫到這個份上真是頂級:「一入晚年,斯坦納有權放任自己寫些性情之作,不再計較理論之周全學術之規矩了,」他說。我跟夏先生交往那幾年夏先生也入了晚年,寫文章也進入了流水行雲的境界。夏先生一生喜愛電影,早年看得多,西方電影尤其熟悉,我勸他有空寫點影評,他心動,好幾次說真的想寫,俗務纏身,無暇執筆:

The Killing Fields我尚未看,也是原則上不想看同越南戰爭有關的電影(雖然此片觀點我可以完全接受)。A Passage to India拍得很好,片尾稍差,這是原著如此,不能怪David Lean。Amadeus我認為是劣片,反而Oscars拿得最多,潮流如此,奈何。吾弟要我寫觀影雜記,今年systematically看了些Hitchcock的電影,一九三三年後的電影可能只有三四部未看了。如寫文章,當可使文學界同行吃驚。Lubitsch我至少可寫三篇長文。

夏先生說的是德國電影導演劉別謙Ernst Lubitsch,拍社會風俗喜劇片聞名,一九一九年拍《木偶新娘》和《牡蠣公主》奠定導演聲譽,移居美國,在好萊塢拍豪華古裝版《羅西泰》,拍有聲片《璇宮艷史》,拍攝不再同時錄音而改為配音,攝影機從此擺脫隔音箱。一九三四年拍《風流寡婦》轟動一時。一九四七年逝世。夏先生那封信上說,他答應宋淇先生跟高克毅合編《元曲選譯》,還掉這筆文債才動筆寫電影,可惜一拖多年,終於沒寫。其實我最企盼讀他寫的希區柯克,他信上也多次提到希區柯克的經典作品,熟極了。夏先生說希區柯克執導手法乾淨,害他寫英文寫中文也追求行文和思路都乾淨。我說他的中文文章syntax是中文的,思想是西方的,夏先生高興得要命。他說「中國文學讀得愈多,對中國傳統也愈討厭,但二十年來多讀中國文學,自己寫起文章來,的確不寫讀來不順的句子。」美國住久了,夏先生難免洋化:「早年在中國的時候,總覺得做人很吃力,到美國後,才覺得同人來往也很有趣,自己的幽默感也開始blossom。」難怪一些泥古的老一輩人一提夏志清眉頭不禁稍稍皺了一皺。其實夏先生仍然甩不掉舊派中國人愛管閒事的脾性,好幾次熱心推薦我發表他的朋友的文章和繪畫。我登於梨華的作品他讀了也亢奮,馬上寫信給於梨華讚揚一番。明史專家黃仁宇是夏先生的知交,有一回黃先生寫了一篇明史文章大陸刊物發表了夏先生還希望我轉載,說文章solid,有新見解:「黃兄口吃,命也不好,現已失業,但他是明代經濟史權威,前三四年曾出《一五八七》一書,大為轟動,堪稱為近二十年最penetrating的一本中國歷史研究,而且是narrative history,讀來趣味盎然。Updike曾在New Yorker上為之作評,堪稱殊榮也。」黃仁宇的大作儘管不便轉載,黃先生那部《萬曆十五年》我細心拜讀,實在太好!離開《明月》我和夏先生通信漸疏,台灣香港報刊上好像也很少看到他的新作,畢竟我和我這一代的主編都老了,編者不邀,能者不寫,文林蕭條。夏先生高齡謝世我沒有寫悼文,春節假期翻讀他一叠舊信不無人琴之感,這樣自負這樣率直這樣淵博這樣通透的前輩不多了。有一封長箋夏先生說我給他的信上提到文筆的「汁」與「水」的問題,他說他昨夜讀Joseph Epstein一篇〈Writing Essays〉,愛潑斯坦說美國有愛默森和懷特兩位散文大家,他跟懷特倒開了這樣一次玩笑:

E. B. White writes a pellucid prose, but his subjects have never engaged me. Gertrude Stein once said about Glenway Westcott that his writing has a certain syrup but it does not pour; so, for me, do the fluent essays of E. B. White pour and pour but no syrup comes out.

愛默森是十九世紀美國思想家,散文家,提倡個人自由和社會改革,夏先生的哥哥夏濟安翻譯過他的〈論美〉。懷特是美國當代著名作家,文章好看,《紐約客》特約編輯,一九八五年八十六歲逝世。夏先生這封信是八四年六月寫的,打字機打出引文,他告訴我說愛潑斯坦文章登在六月號《新批評》月刊,囑我趕快找來一讀。夏先生一生用功,也逼後輩用功,是朋友,是老師。


2014-02-12

By 半亩方塘

比特币到底是个啥?(一)

bitcoin

一直听说这个东西,但一直没搞明白比特币到底是个啥东西,今天看了一堆网页,总算大致上搞明白了。

比特币是由中本聪(个人或组织,从搞起的这个规模和层次上看,感觉不太可能是一个人,可能是一个团队,有传言说是电驴的创始人,当年电驴被一纸封杀,怀恨在心,潜伏四年带领团队搞出这么个开源软件来,听起来挺神的,可信度有限)在2009年11月1日提出来的。最早是在某个论坛发了一篇文章,大致是叫一种点对点的货币什么的。当时起,第一个10分钟,中本聪放出了50个比特币bitcoin,从此来开了比特币的序幕。

传统的货币

到底比特币是啥呢?早先我理解的很肤浅,把bitcoin当成是一种简单的电子货币。其实那时候,我连啥是电子货币都没搞明白。我们知道,货币是独立出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早先的货币是金本位的,即发现一定量的纸币,会对应一定价值的黄金,将其储藏起来。因为黄金作为一种贵金属,具有量少,难开采,稳定的特点,因此70年代之前,以黄金作为保值背书可使得对应的货币印制和发行成为可能。70年代之后,由于全球经济的迅速增长,货币不断超发,美元贬值,而黄金的开采量依旧维持在一个正常的速度,美元和黄金的金本位汇兑制度因此走到了尽头。金本位的货币机制已经变得不那么稳定,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但美国的精英太聪明了,他们发现了一个新的保值物,石油。石油是工业的基础,是极其重要的能源,美国人和沙特合作,确定国际石油交易必须以美元结算,由此又重新确保了美元的霸主地位。

按照弗里德曼(不记得是不是他说的了)的说法,货币本质上是政府用来掠夺老百姓的工具,货币的本质注定了其超发的属性。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全球经济不断发展,创造更多的财富,从而又需要更多的资本用以投资和发展。如果按照货币与保值物1:1的比例进行货币的发放,这样的速度完全跟不上需求的速度,因此政府为了保证经济的增长和就业率,劳动岗位,保持社会稳定,不断发行货币可推进经济的增长,这种情况在新兴经济体中尤为常见。比如俺们天朝,这些年,M2已经到了102万亿,按照M2与GDP的比值,已经达到了2点几,老美到现在也才1点几。M2是广义货币,GDP是国内生产总值,两者比对的意义在与,货币发行的量最好是应该与我们创造的财富保持同步增长的,我们努力工作创造出的财富符合发行货币所代表的价值,如果M2超发,就明显会引起通货膨胀,购买力下降,原来10块钱可以买的东西,现在可能需要50块,100块才买得到,则单位币值的价值就被稀释了,俺们老百姓如果工资涨幅更不上通货膨胀率,则财富就这样被稀释了。讲这么多废话的意思是,货币要具有流通性,又具有稀缺性,而且是有政府以国家的实力和主权信用作为背书,才能被全世界所接收并流通的。因此,传统的货币都是中心化的(中心是政府或者主权信用),具有超发的属性的。

电子货币(bitcoin)

上面说的是传统的货币。实际上货币还有一个更为重要,最最核心的属性,那就是它得被人所接收和认可。时寒冰先生在一期节目里讲的特别好,如果一种货币,不被所使用的人认可,我的钱拿到商店,你不认可,那我买东西的这种交易行为就不能够存在,那这种货币就没办法在生存下去。因为货币具有稀缺性,可交换和信用或主权或实力作为背书,所以它比较稳定,能够保值,所以才能被普遍的接受,因此也具有价值。说回到比特币,现在很多人讨论的核心,就是比特币它没有价值。其实有没有价值,得看人们认不认可它。把它放在一个大范围里讲,它是缺乏价值的。不能讲没有价值,因为按照这种说法,其实黄金有什么价值?它也是一个物,比特币是一串数字,也是一种物,除了一种是抽象的物,一种是实体的物之外,我看不出这两者有多大的区别。难道因为黄金作为等价物因为其历史上的渊源和作为实体的存在就有价值,比特币作为一串数字因为是新生物,且没有实体就不存在价值?我觉得,应该这样说,比特币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其内在价值由于没有被全世界所普遍的接受,而且缺乏明晰的价值。以前没有金本位的时候,我们用贝壳作为货币,其本质与比特币并没有多大区别。放在一个小范围,比如说比特币玩家的圈子里,当它被他们普遍认可时,它的价值就被确实了。那为什么它不像法币,汇率较为稳定呢?这个很好解释,因为法币是全世界认可的,已经被充分背书且与世界的经济发展和实体运行已经紧密相连了。比特币的市场,在几年前时,一天的交易量才几万,直到现在才几个亿,其本身的孱弱太容易受到外来资本的影响。当有大批的人民币或美元涌入其中时,它的价格就可以一路看涨,当涨到某个值,持有者开始套现时,又开始暴跌。就是因为体量小,不被政府认可,且不与实体经济紧密联系,所以才这么暴涨暴跌。

说了半天,其实还没讲,比特币到底是啥?比特币是某些人用计算机发明的一种电子货币,是一串数字。那它是怎么实现交换的呢?最初的10分钟,中本聪放出50个比特币。当有很多人认可比特币作为货币,并参与进这个游戏时,一些人持有比特币,一些人没有。此时,在持有人和非持有人之间就会发生比特币的交换,就好像我去商场买个东西一样,商家有商品,我有货币,我用货币交换商品,因此这个交易行为或称经济行为就存在并发生了。这样的交换是价值的交换,我用货币的价值去交换商品的价值,而在比特币世界,因为没有与实体经济或实物相连,且比特币是一串数字,因此这种交换就是所有权的交换,我对这些比特币的所有权转移到了你的身上。

之前我说了,比特币缺乏价值,但因为有交换,有下家,因此它存在价格。而比特币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传统的交换,是我拿手中的票子去换店里的东西,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在网络世界,一切都是虚拟的,电子化的,没有实物,当A想交换手中的比特币到B中,即按照我说的,A想把手中的一部分比特币的所有权转移给B的手中,这样一种虚拟的交换行为是如何发生的呢?这种交换的安全性和信用又是如何保证的呢?比特币是一个去中心化的,非政府发现的货币,因此,它不存在发行方,也不存在银行,所有的交易都是在网络上进行,并对所有的使用者公开的。传统世界中,我把钱存在银行,我去商场买东西,我的交易被政府记录。我在银行存钱取钱,货币从我的手中流向银行,又从银行流向商家或我的手中,这一系列的货币的流动,都于第三者都是封闭的,因为中心是银行或者政府,我存了多少钱,我花了多少钱,你不知道,他也不知道,别人不会知道。

bitcoin如何交易

但在比特币的世界中,所有的交易行为,都是面向整个比特币世界公开的。打个比方,有这样一个国家,叫比特币村,村里的所有人都相信并认可比特币。村里发现了一个金矿,这个金矿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喷出一定数量的比特币。这座金矿是超然存在的,不被任何政府或个人控制(其实还是存在发明人的财富聚集问题,后面讲),比特村的村民人数不多,每一次交易,都会吼一嗓子,让所有村民都知道,就像小明给了小李10个比特币,在广场上吼了一嗓子,村里其他人都知道了这件事儿,即小明的10个比特币的所有权转移给了小李。每一次交易,所有村民都会记录下来,上面写着小明转移给小李10个比特币。每一次交易被所有的村民确认后,都会复印一份,使得所有的村民都掌握了这次交易的信息。这样,10个比特币的所有权就从小明转移到了小李手上。

说的更直白一点。比特币世界是一个大广场,所有人都在广场上溜达,每个人都有一个账本,账本记录着从第一个比特币开始到最新发生的所有交易信息,比如小张给了小王1个比特币等等。当小明要给小李10个比特币时,他们到广场上的一个讲台上,对着大喇叭喊一嗓子:小明给小李10个比特币。这个时候,小明和小李进行交易时,将一张纸撕成两半,一半称之为甲,一半称之为乙,假设甲这半张纸可以无限复印,而乙这张纸只有小李才拥有(参考的知乎)。由于世界上任何一张纸的撕口,只有极小的概率能够完全吻合,我们假定吻合的概率为0.0001%(实际要小很多很多,足够小的概率才能保证这笔交易的安全性),且乙只和甲的第一个复印件或者原件才能互相匹配,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小李拿着乙去和村民对应时,只能和小明手上那张甲对应上,此时这笔交易的安全性和真实性才被所有的村民认可,最终,这笔交易就正式达成了,此时,每个村民都在自己的账本上记录下小明和小李的这笔交易的明细,至此,这笔交易在比特村被认可,10个比特币的所有权从小明转移给了小李。

在这个故事里,小明和小李对应着现实中的比特币玩家,那张纸甲就是小明的比特币地址,由一串代码构成,全网中所有人都有甲的复印件,也就是小明的比特币地址,也就是小明的公钥。纸乙是小李持有的,对应着私钥,而小李拿乙去与小李的甲进行匹配的过程,就是用私钥对公钥解密的过程,也就是认证这边交易是否真实可靠的过程。别人拥有甲(公钥)的复印件,即知道小明的比特币地址,但只有小李才拥有与甲匹配的乙。因此,就算其他所有人都知道小明的比特币地址,也没法从小明这里获得10个比特币的所有权,因为乙只和甲的第一份复印件或者甲才能匹配。

比特币的交易是基于数字加密算法,即椭圆曲线签名算法,该算法有两个特征:a,只要知道私钥,可以算出相应的公钥;b.你用私钥签名过的东西,可以用公钥算一下是不是你签的。就是这两个特性,保证了所有的玩家或村民可以确认交易的可靠性,但又无法篡改交易本身(基于大数理论)。这个过程是一个点对点的过程,因此真正实现了去中心化的货币,也就是自由货币。

 


← Before Af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