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WHY 人生苦短,爱生活,爱唧哦歪

2013-09-30

By 查呢

南非札记之四:中医药在非洲

 

“你们(中国人)真的相信犀牛角能治病吗?可是犀牛角的成分和指甲差不多呀,难道你会去吃指甲治病?”到南非后,我不断被各种各样的人问到这个问题。

我当然说不。不仅因为我本身不信中医药,也因为我已经看过不少关于犀牛角药效评价的研究。但和我同项目的男生就持不同观点。他是那种真的很信中医的年轻人,不仅随身带着据说有养身功效的羚羊角切片,还当真考虑过弄点犀牛角回去送礼做解酒药(当然这是违法的)。

不管我们俩对中医的态度有多少分歧,但在南非谈起中医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只会听到一片倒的负面评价。最主要原因是,南非人引以为傲的野生动物资源,总是因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对珍惜野生动物药材的需求,而面临大规模盗猎、捕杀,以至于威胁物种可持续。

犀牛是个典型的例子。近几年,南非犀牛数量因非法盗猎活动骤减。据估计,若现有盗猎趋势无法得到遏制,南非可能在6至10年内失去境内所有犀牛。这对全球犀牛物种都会造成灾难性影响,因为超过九成犀牛生活在南非。

对盗猎者而言,犀牛的皮肉毫无价值,他们千方百计射杀犀牛的目的仅仅是获取犀牛那一对灰白色的角而已。受传统中医理论影响,在中国和越南、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还有很多人相信犀牛角具有退烧、醒酒等神奇的药用效果,拥有整根犀牛角更是权利、地位、时尚的象征。

为了解决棘手的犀牛盗猎问题,国际组织组织一大批专家专门研究犀牛角的药效作用。结果发现,中医药理论描述的那些犀牛角药效毫无依据,临床对比研究也没见差异。随着反盗猎运动的深入,这些研究也被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现在,关心犀牛命运的南非人多半相信,驱动整个犀牛角跨国犯罪的市场需求,是建立在对中医药盲目和迷信的基础上,并无真正科学依据。

除犀牛外,中国和东南亚国家还被认为要为老虎、狮子、穿山甲、鲍鱼等野生动物的盗猎、走私犯罪负责。在中医药理论中,虎骨、狮骨被认为具有滋补、壮阳功效,穿山甲片则是风湿良药。连同市价不菲的皮毛,这些被盗猎或射杀大型动物的尸体,连骨头都一根不剩的运往东方。

其实,且不说虎骨什么的,光是犀牛问题,中医药在南非就已经臭名远扬了。一名当地环境记者还跟我开玩笑说,最近学到一个新短语,叫“eaten by China”。

和国内反、挺自觉战队的情况差不多,不同非洲国家对中医药的态度也是自成两派的。实际上,在中国援非医疗项目中,总能看到国家层面的中医药援助,中国派出的中医专家们不仅在援助国把本国医学发扬光大了,还积极帮助援助国建立该国传统医药理论系统。

有意思的是,我前几日在一本英文杂志里翻到一篇题为《Fighting AIDS with TCM》的报道,介绍了中国-坦桑尼亚中医药合作治疗艾滋项目。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国就向坦桑尼亚派出了一批中医,为该国的艾滋病毒携带者和艾滋患者提供传统中医药治疗。这一项目,作为国家间合作项目,迄今已进行到第八期,新一轮合作期限至2014年3月2日。一搜新闻,中坦两国都在积极开展中医药艾滋疗法的经验交流和推广活动,估计这项目还要续签上好几期。

中医药是怎么帮助坦桑尼亚人民治疗艾滋的呢?这个问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研究中心主任王建在报道中进行了回答,我在此摘抄几段:

“西药专注于消除病状,而中药总是强调寻找病根。中药可以刺激患者自身体内的“气”,这样可以抵抗外部病原的入侵。西药的目的是通过使用化学制品杀死病毒或细菌,中药则通过多种草药并用以施加更大的疗效,调节身体内部环境,从整体上帮助身体重新获得平衡。

西药采用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方法专注于抑制艾滋病毒,而中医疗法的主要目标是保护感染者因艾滋病毒而变得十分脆弱的免疫系统。此外,中医疗法还可显著缓解包括发烧、咳嗽、无力、痢疾等艾滋症状,从而显著提高感染者的生命质量。中医疗法几乎没有副作用,因此可以帮助延长患者寿命,并最终减少死亡率。中医是对西医疗法的有效补充。中西医结合可以将二者优势发挥到极致,这是最佳的治疗方法。”

我不知道你们看懂没有,反正我不大明白王建在说什么。去年甘肃省卫生厅在全省推广中医艾滋疗法的时候,那个自称可免费治艾滋的中医师刘宝录至少还用CD4装模做样地评价了效果,这个坦桑尼亚项目看起来连效果评估都没有,宣传材料里只说中方派出的专家已累计治疗约一万人次坦桑尼亚艾滋病患者。

王健在采访里还说,由于(大部分)非洲病人(都对中医)很敏感,治疗过程中,只要的很小的中药剂量就有很好的效果。

“许多非洲病人也学会如何煎制中草药,如何喝药,如何冲泡中药颗粒。一些感染艾滋的孩子经常对中国医生说“dawatamu”,这在斯瓦西里语里是“中国草药好”的意思。”可见中医药在坦桑尼亚有多流行。

自然,这个由中国国家财政出资的援非医疗项目得到了坦桑尼亚方面的热烈欢迎。2002年起,坦桑尼亚开始制定中医药医疗服务的相关法律法规,以促进中医药在坦桑尼亚更广泛地应用。

2006年,两国签订第七期合作备忘录的时候,坦桑尼亚卫生与社会福利部常务秘书(副部长)希尔达·奥西·公德雅甚至表示,“我们的目标就是在坦桑尼亚应用中医药”。(摘自新闻稿,不知道这位副部长说话是不是真这么雷人)


2013-09-30

By 查呢

南非札记之三:微信进军南非

就在刚刚,我按下微信上的搜索附近的人,希望找周围的中国人出来聊聊天。结果出乎意料,一个中国人也没看到!倒是搜出一堆或白人或黑人的头像。往下翻了好几页,从200米看到5公里,的确只有南非本地用户。

好吧,在南非待了三个星期,除了在Chinatown见到中国人,我就没怎么看到亚洲面孔。以往出门,在欧洲或东南亚,用微信、陌陌摇一摇,或搜索附近的人,总能勾搭上几个中国人,问个路、推荐个餐馆,都是很管用的。最坏的情况也不过是搜不到附近正在使用微信的人。但今天这种情况,还真是没有遇见过。

就在我翻页的间隙,几位附近的微信用户发来打招呼的信息。一看,都是男性用户,和国内一模一样。挑了距离最近的三个,接受好友申请。我刚准备问他们是怎么用上微信的,结果被对方抢了先机。

这三位,从头像照片估计,年龄大概是20+、30+、40+,都是白人。他们倒是不含蓄,上来就问我年龄,还要看照片。其中20+那位小哥特别嗨,开口就是:“哇,头像照片是本人吗?你是中国人?不错呀,我还从来没和中国女人玩过(Nice, never play with Chinese women before)。”

这语气,这语调,让我恍惚以为打开的是陌陌。眼瞅着把控不住对话走向,赶紧把人删了。接着清除地理位置,退出微信。

但还是好奇,怎么会有那么多南非人用微信?上网一查,原来微信早就进军南非市场了。而且不光是南非,还有尼日利亚、加纳、肯尼亚、安哥拉,几乎是大半个非洲吧。在Facebook上,微信都给开了公共页面,配上英文客服,还时不时有线上线下推广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微信要打入南非市场,竞争对手还挺多的。在南非,和微信定位最接近的WhatsApp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南非WhatsApp用户数量,甚至一度超过Facebook。此外,针对本土中低端用户的手机即时通讯软件Mxit在南非的用户基数和活跃度也很高。

不过,和其他海外市场相比,微信进军南非倒也有不少优势。最大的优势,恐怕要算腾讯目前最大的股东Nasper传媒集团。持股腾讯35%的跨国传媒集团Nasper是地道的南非血统,旗下拥有60余家南非本土消费者报刊,其中包括销量最好的《Daily Sun》。Nasper强大的媒体渠道,保证了微信在南非推广的媒体投放渠道的通畅。

微信还聘请著名球星梅西作为代言人,拍摄了一系列平面和电视广告。虽然这组广告并不仅仅针对南非市场,但对有着足球狂热的南非,梅西的代言依旧是笼络新用户的绝杀技。此外,微信还挖走了三星电子在南非的市场拓展负责人,委任其负责微信在全非洲的市场推广。

总之,微信在南非的市场推广攻势真的很猛。也难怪我搜出那么多本地用户。

这才想起来,之前和金山大学中非报道项目的项目官员Briggite聊天时,她就提到有个中国的手机APP最近在南非很火,叫WeChat。我之前一直用中文版,一时半会还没联想起来WeChat就是微信。

Briggite也是微信用户,但因身边的朋友都在用WhatsApp,她并不常打开微信。不过,这个中国来的APP还是给她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比如,刚安装完几分钟,她就收到一堆好友申请,全是之前参加过中非报道项目的中国记者。

“就像变魔术一样!他们是怎么找到我的?”安装上微信好几个月后,她还是不解。看来,她不仅没弄明白手机通讯录匹配好友的原理,也没有注意到那些隐私选项。

这段对话发生在我来南非的第二天。Briggite开车载我和同项目的中国男生去住处。那位男生比我早到几天,早早搞定当地手机卡和上网流量,一路都在和朋友用微信语音聊天。

“手机能上3G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用微信!”男生说。他罗列了一堆微信的优点,比如对讲机,比如朋友圈;还比如,在迷路的时候,可以向朋友发送GPS定位。

他的确是个忠实的微信用户。在见到当地编辑Fiona后,他也搞起推销。结果Fiona使用的老式手机不是主流手机操作系统,折腾了半天,根本没有合适的微信版本可供安装。Fiona很遗憾地说:“抱歉,我没法用WeChat跟你聊天了,但我们还能打电话嘛。”

说实话,我其实并不大能理解全民微信的狂热。我用微信的时间并不长,算起来刚好半年整。虽然也觉得便利,但我对它的忠诚度绝不到要主动推荐别人使用的地步。一方面,它的确没有什么其他APP不可替代的功能(后来出现的公众账号和自媒体就另说了);另一方面,我实在不能理解,明明花三秒钟能打出来、两秒钟能看完的文字信息,为什么要说上、听上好几分钟,实在太浪费时间,太折磨人了!

但是微信的力量实在太强大。我印象很深刻,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朋友聚会吃饭的时候,总会有人掏出手机互加微信好友,甚至是全桌人一起摇一摇。再后来,连理发店的洗头妹都像看到外星人一般反问我:天哪,你竟然不用微信?

好吧,我都已经用上微信了,你们就别再笑我老土了。


2013-09-23

By Asiapan Talks

詩園(董橋)

詩園

2013年9月22日

一八九六年《兒童詩園》皮畫裝潢本

一八九六年《兒童詩園》皮畫裝潢本

西洋版畫我不懂。早年去過英國版畫家作坊看工序,很複雜,也費勁,銅版,鋅版,木版,石版,麻膠版,一大堆。刀子很多,大大小小亂糟糟。還有化學藥水。雕刻蝕刻都麻煩。那位版畫家說當代西弗林那樣細緻的功力非常罕見,仕女圖獨步藝壇,沒人贏得了他。那位版畫家叫溫斯頓,羅瑟音的好朋友,五十上下,一頭花白鬈髮又濃又密,遠看像戴着一頂呢絨帽子,手臂胸膛都刺青,李儂悄悄說活生生一個海盜,一點不像西弗林溫文儒雅,版畫好不到哪裏去。溫斯頓給李儂畫過肖像做了一款仕女藏書票,不像,太豐腴了,功力比西弗林差一大截。學術底子倒精湛,歐洲古版畫熟極了,理論懂得深,羅瑟音亡夫舊藏古老版畫全靠他指點羅瑟音編寫著錄,不少珍品美術館高價搜走,許多孤本聽說拍賣賣了高價。作坊裏掛了好幾張老榮寶齋的木版水印作品,任伯年齊白石吳昌碩木版複製品也多,溫斯頓說他喜歡,都是蕭先生給的,連五代名畫《簪花仕女圖》都有。溫斯頓說木版水印技術他清楚,試驗過,不成功,太難了。聽羅瑟音說溫斯頓身世淒涼,孤兒院長大,少年時代討海為生,也做過碼頭工人,十九歲遇上貴人扭轉命運,聘請老師給他上課,送他進藝術學院:「不容易啊!」羅瑟音早幾年經香港去大陸觀光還說起溫斯頓,說中了風,醫院住了好久轉去養老院,隣居一對小夫妻是版畫作坊的房東,心地好,得空常去探望他,看着他消沉,沒多久過世了。那回羅瑟音回英國我寫了一篇〈和羅瑟音敍舊〉收在《青玉案》裏。我不知道羅瑟音幾歲,李儂說去年她過七十五歲生日,今年七十六,來香港那年該是七十二、三。是倫敦亞非學院我的老學姐,上過劉殿爵教授的課,去過台北讀中文,中文名字是台北中文老師取的,音譯Rosalind,亞非學院沒讀完就嫁人了。上星期李儂來短信說羅瑟音過世了,兒子女兒回倫敦奔喪,說老太太心細,版畫生意老早結束了,律師樓辦好遺囑,連老房子都轉手了,一個人搬去住旅館式公寓套房,一點不讓晚輩操心。李儂三月裏告訴我說羅瑟音請她到公寓套房喝下午茶,整整齊齊擺出十多件中國明清案頭文玩送給李儂,說董橋喜歡老葫蘆,囑咐李儂寄那兩個葫蘆給我。李儂不敢收,推辭半天老太太終於開價幾百英鎊小數目讓李儂安心。她說她患癌,醫生估計可以消磨一年半載:「該做的事都做了,沒牽掛。」我趕緊寫了一封信給羅瑟音。羅瑟音很快回信給我,說中文原本都生疏了,這陣子夢裏都講普通話,醒了自言自語說的也是普通話,像年輕時候說得那麼流利:「連劉教授都來我夢裏跟我講孟子!」我讀信難過極了,用中國字工工整整寫了一張康復卡請李儂替我訂一籃子小蒼蘭送給羅瑟音。小蒼蘭是freesia,羅瑟音喜歡,隱約記得倫敦這個時節花攤花店裏很多。李儂手機傳來羅瑟音交給她的那些文玩,兩個老葫蘆老得都變棗紅色,包漿亮麗極了,我家好幾個,叫李儂不必寄來,歸她留着玩。兩件竹雕筆筒好得很,一件雕二喬並讀圖,一件雕花卉,真是清初精品。沖天耳金片三足銅爐也珍稀,崇禎年款。鎏金觀音坐像小小一尊,顯然遼代,錯不了。古玉雕件有鎮紙,有玉佩,漢代玉琀了不得,蟬身沁色又紅又古。羅瑟音跟我說過她不懂中國古董,她父親倒癡迷古董,藏了許多古埃及古波斯文物,中國高古玉器藏過些,都是良渚、紅山一類粗獷小件,李儂傳來的那批彩照有一件素身玉環,十足良渚,該是她父親的遺物。也許是讀過中文系,早年羅瑟音在英倫在台北偶然遇上仕女和花卉的古玩小品很高興,也便宜,又喜慶,收了十多件。兩個嵌螺鈿的紫檀匣一個嵌仕女,一個嵌杏花,猜想是羅瑟音自己買來賞玩的。明代剔紅香盒一件是茘枝,一件是嬰戲,又是她喜歡的題材。彩照裏的盈掌小冊頁李儂說是絹本,畫十二幅花卉,乾隆年款,小名家名字寫得太小了我認不出。這些小文玩李儂愛得要命,倫敦古玩店相熟的夥計告訴她說,隨便哪一件都不止幾百英鎊:「老太太擺明是送給你玩的!」李儂越想越不安。羅瑟音的脾氣其實我們都曉得,大手大腳不計較,不小器,早年跟我們幾個老朋友交往身上一條圍巾一個胸針李儂一說漂亮,她立刻解下來說送給她:誰好意思要?有一回我在她家裏看到一本十九世紀小《聖經》,書皮裝潢密美絕倫,還鑲金花,她說是五十年代在紐約買的:「送給你了,記得拿走!」嚇得我趕緊轉移話題。真是一點不像英國人。羅瑟音跟蕭老先生是非常投契的老朋友,她常說老蕭在英國住了大半輩子,生活小節待人處事比英國人還英國人,憨厚耿直的脾氣往往是動人的笑話。〈和羅瑟音敍舊〉裏寫老蕭買書函式紫檀箱子的故事,幾個朋友都說好玩,可以寫進《伊利亞隨筆》。賣箱子的那位英國鄉紳聽說跟老蕭成了好朋友,兩位老先生經常相約去山澗釣魚,老蕭雙腿衰病走不動老鄉紳立刻買了一台輪椅送給他,美術館辦展覽還親自推輪椅陪老蕭去看。羅瑟音說沒想到前幾年老鄉紳心臟病過世,老蕭多病反而延年,快九十了,老人癡呆症快速惡化,朋友都認不得了,氣色倒不太差,過年過節羅瑟音和戴立克和李儂不忘結伴到養老院去看望他,李儂說最近一次老蕭好像隱隱約約認得羅瑟音,輕輕捧着她的手咕噥着一個名字:「莎士比亞,莎士比亞……」。戴立克猜想老蕭想起莎士比亞《皆大歡喜》裏羅莎琳跟眼前這個羅瑟音是一個人:羅瑟音熱淚盈眶,俯在老先生耳邊說了許多悄悄話。都說莎翁四大悲劇是偉大作品,蕭翁偏偏喜愛莎翁喜劇,《仲夏夜之夢》,《威尼斯的商人》,《無事生非》,《皆大歡喜》,《溫莎的風流娘兒們》,《第十二夜》,每一部都讚不絕口。他說莎士比亞從來不講理論體系,不求規律,毫無意識,創作憑的是天才,作品要的是人性,寫悲劇多多少少違反了他的本性,寫喜劇他永遠是興之所至,明心見性,輕易刻畫得出人情、世情、常情,他說即便是名劇《羅密歐與茱麗葉》也滲進了喜劇元素,代代傳誦。蕭老先生那年六十大壽,我們幾個朋友合伙送他一部莎士比亞喜劇集,十九世紀初葉版本,裝幀家桑科斯基皮畫裝幀,羅瑟音在扉頁上題了長長的賀辭,底下我們都簽了名。生日晚宴設在蕭公館附近一家英國農家菜館的後花園,羅瑟音一手操辦,那天偏巧是仲夏月圓之夜,滿園花樹張燈結彩,深宵老蕭舞興酒興都濃烈,摟着羅瑟音大跳探戈舞,一個轉身差點掉進荷塘裏。一晃三十多年了,真快。羅瑟音那時候喜歡斯蒂文森的作品,十九世紀末新浪漫主義作家,寫《金銀島》寫《化身博士》寫《綁架》,紅極了。愛丁堡大學讀土木系,讀法律系,從小肺病,三十多歲帶全家到太平洋群島旅行,定居薩摩亞島,四十四歲腦溢血死在島上。羅瑟音說她少女時代愛讀斯蒂文森的小說,尤其《金銀島》,老了愛讀他的兒童詩園《A Child’s Garden of Verses》,說寫兒時情景最真切最動人,是英國文學的新蹊徑,誰都沒有他寫得好。我台南母校外文系系主任傅從德教授是斯蒂文森專家,他說斯蒂文森是文章大家,文字初看盡是前人影子,細讀讀出許多新意,素樸裏盡顯高手本事,粗心的文評家只看到島上荒涼看不到滿地金銀:傅老師囑咐我讀完《金銀島》讀斯蒂文森的兒童詩。記得羅瑟音家後園池塘邊老榆樹樹腰上釘着一塊木牌,木牌上刻着《兒童詩園》裏幾行〈Where Go the Boats?〉,版畫家溫斯頓刻的,字字古樸,風裏雨裏斑斑駁駁,像石碑,像舊夢。


2013-09-17

By Asiapan Talks

憶王孫(董橋)

憶王孫

2013年9月15日

溥心畬《夜訪古寺》

溥心畬《夜訪古寺》

故友江兆申詩好字好畫好出了名。傅玫喜歡江先生的詩和字,看我珍存江公許多信札和詩稿,挑了一封錄兩首七絕的舊信拿走了,照我吩咐翌日印一份影印本給我留底。好些朋友喜愛江先生的字和畫。畫,我不敢亂求,字我倒替朋友求過三四張,都是江先生來我家談天順手寫在花箋上。小行楷真漂亮,運筆快極了,一邊寫一邊說要幾張寫幾張,免得回台北懶得寫,一拖忘記了。傅玫愛遲了,錯過了,江先生走了,我送給她一封舊信江公在天上知道不會罵我:他愛勉勵晚輩,晚輩愛文學愛藝術他高興。傅玫這幾個星期香港台北兩地飛,忙得很,跟我借了江先生的《雙谿讀畫隨筆》旅途上讀。這本書我讀過好幾遍,卷尾寫溥心畬那篇想起一次讀一遍,不記得讀了多少遍了。溥先生是江先生的老師,教他寫詩教他寫字教他畫畫教了十多年。文章不長,只兩頁半,寫承教的瑣憶,寫溥老師論詩論字論畫的瑣言,很零碎也很深邃,字字暗含做人做事做文章的道理,讀一遍,細想一遍,領會一遍。我好幾位老師都不在了,昔日胸中一絲薰回來的清芬慢慢消亡,難得江先生筆下溥老師簡淡的教誨歷久彌新,誘人深思,發人戒懼。吟詩作文畫畫都不難,詩文丹青常保清新高潔不容易,江先生說溥先生筆尖從來不染半絲塵垢,那才難。台北臨沂街六十九巷十七弄八號開講《易經》,溥先生說:「做人第一,讀書第二,書畫祗是游藝,我們不能捨本而求末。」半舊的日式八疊客廳裏靠窗是一張書桌,溥先生長日盤坐在大方凳上作書作畫,客人門生自來自去,不必遞茶,不必應酬,偶爾一兩句簡短的問答,那麼安靜,那麼樸實,江先生說「真使我回味不盡,景仰不盡」。江先生的詩詞文章習作溥先生從來不動筆批點,只指出應該改的地方:「我替你改很容易。但你最好想一想原因,自己去改。」江先生告訴我說他的詩文就是這樣「想一想」想出來的:寫完一篇一句一句想,一字一字想,想了幾十遍改了幾十遍方才安心。這樣過了好幾年,想少了,改少了,人老了,詩老了,文老了,那是人書俱老的境界。這回跟傅玫結伴來香港的賈先生說,他在美國看到溥心畬一幅工筆雙鈎野卉,跟我早年收藏的《秋園雜卉》小畫相似,只是多了溥先生題的詩,蠅頭小楷工整秀麗,幾枝野卉也金鑄柔荑,真奇品。傅玫說藏家是台灣去的老先生老太太,在美國住了幾十年,賈先生很想買那幅畫,老先生肯賣,開價太高,買不成。賈先生說溥心畬工筆雙鈎野卉傳世不多,設色清澹而厚重,也許是一遍一遍染上好幾遍,絹本紙本都很好看。溥先生作畫的情景江先生寫得最細緻:

先生在作畫時,神態極其閒靜。平時對客揮毫,怡然談笑,欲樹即樹,欲石即石,大抵逸筆草草。若賓座無人,凝神捉筆,如作小楷書,井井然不知有外物。每一畫成,另取他幅,積成多紙,再加染色。客在如以畫為戲,客去如以畫為寄,故飛動者如幽燕猛士,靜好者似深閨弱女。而一種孤高雅澹之韻,往往出乎筆墨之外。由於通常盤膝而坐,故作品以中小幅為多。

溥心畬小幅小品風情萬千,最是可愛,也最搶手。小字更迷人,寒玉堂特製花框楹聯紙又小又俏,配上溥先生小工楷尤其絕品,是中國近現代書畫史上空前妙象。沈葦窗先生說,戰前戰後海峽兩岸三地集藏溥心畬小楹聯的朋友多得很,藏品數量驚人的起碼有兩位收藏家,一位珍藏二十副,另一位珍藏三十多副,聽說後人守不住,賣了,散了。我在台灣求學時代父執杏雨山房主人專藏溥先生的杖頭手卷和便箋小品,裝進幾個小提匣好玩極了。便箋小品是山房主人杜撰的叫法,說字畫寫在便箋便條那麼小的宣紙上叫便箋小品。會做精細小品的書畫家不多,有品味的讀書人都喜歡,坊間越來越少,我家幾幅溥先生小品都不算太小,依然妙麗,依然好玩。同輩好朋友中只剩沈茵珍藏溥心畬三幅便箋小品,一幅山水一幅觀音一幅殘荷,都題了蠅頭小楷。沈茵家原先還藏了一件案頭硯屏,八小屏都是溥先生的字和畫,六十年代尾南洋書香門第買走了。聽說那是溥先生住北平萃錦園時期的作品,我藏過的《秋園雜卉》也是那個時期畫的。說藏過,是說那件冊頁已經轉手歸了我的朋友何孟澈醫生。何孟澈太喜歡這件冊頁,他是我的忘年至交,照顧我的健康照顧了多年,西學深厚,國學紮實,精通詩詞,苦練書法,舊王孫遺墨歸他供養我放心。孟澈囑我題跋,我膽怯,一拖再拖,前幾天白露前夕試寫幾句翰墨因緣交了卷:

《秋園雜卉》乃溥心畬先生南渡前居萃錦園時期之寫生花卉,壬申癸酉年間大雅齋主人陸續得自寶島、香江,每得一幅,余即購藏,至甲戌晚春集得六幅,尺寸相同,筆調一致,遂付裝池,並請啟元白江兆申前輩賜跋。啟先生所題〈落花詩四首〉,據趙仁珪先生云,係影射四凶之禍、文化之劫,誠古今托物言志之絕唱也,繫之《雜卉》冊頁,平添百鳥驚心、百花濺淚之深意。與江先生所錄心翁《瑞鷓鴣》並讀,故國山河舊影盡在煙波蒼茫中矣!心翁雙鈎花草,我所愛也;啟老獨家書法,亦我所愛也;江公曠代才子,深交多年,無所不談,誠我之畏友也。三家合集一冊,堪稱拱璧,今歸吾友孟澈秘笈,余心安矣!聊綴數語,以誌雅緣。癸巳年白露前三日七一叟董橋於香島半山。

文章實難,寫字也難,吟詩填詞更不必說。溥先生江先生啟先生先後作古,孟澈逼我續貂,罪在孟澈不在我。溥先生給江先生授課說,五言詩求沖澹,七言詩求雄蕩,古人說五言汎汎如水上之鳧,七言昂昂若千里之駒。還說寫字也一樣,榜書要「緊」,小楷要「鬆」。我開玩笑告訴江先生說,溥先生這番話規範當代文墨也合適:隨筆求沖澹,政論求雄蕩;隨筆是水上之鳧,政論是千里之駒。至於寫字,我的遭遇是榜書越寫越鬆,小楷處處太緊,真要命!都說字畫貴傳承,貴繼往,貴開來,溥心畬寫字畫畫的成就全出自他營造古意的功力,近現代書畫家中他堪稱今之古人,江先生說加上他氣質樸素清醇,別人想學都很難學出名堂。傅玫早歲拜師鑽研中國藝術史,她說老師常翻看溥心畬書畫,說溥先生筆下浮現宋代元代明代書畫家濃厚氣韻,王蒙、文徵明、唐寅的影子若隱若現,她讀了江先生的〈溥心畬〉知道老師說中了淵源。溥先生教江先生書法說:「寫字功夫,到最後要多看明人寫的條幅,看他整張紙中的行氣布白。」溥心畬的大畫布白也講究,我家只留存一幅《夜訪古寺》,一九三八戊寅年作品,一百四十二厘米高,三十九厘米寬,蘇富比拍賣會上收的。這幅月下古寺溥先生南渡前似乎畫過不止一幅,早年沈茵舅舅古玩店裏掛過一幅,尺寸稍微小一點,很快賣掉了。沈葦窗先生資料櫃一張黑白照片拍的也是《夜訪古寺》,佈局相似,詩句相似,也許就是我家這幅,沈先生說大陸一本畫冊登過。記得我在拍賣會上一見傾心,故人無恙,月色如夢,欣然聯袂領回寒舍話舊。意境幽深的字畫真的可以相對話舊。傅玫聰穎,看這幅畫倒想起人賞月亮多得是,月亮賞人才稀奇:「長空開積雨,清夜流明月,」她說,「看盡上樓人,油然就西沒。」蘇東坡弟弟蘇子由的〈中秋夜〉:庭中賞月人次第上了樓月亮才悠悠西沉。筆尖輕輕一蘸,是天象,是世情,很新巧。


2013-09-16

By Alone

青海湖第一天

千辛万苦把@六大扣的雅西卡124G背到高原,却因为意外只留下一卷。这是第一天,一切都刚刚开始的时候。

000001

000002

+

000006

+

000007

+

000005

+

000004

+

000003


← Before After →